第396章 黄册鱼鳞图
数日之后,冬至大朝会如期举行。
天还未亮,江宁便起床洗漱,而后前往皇宫。
作为年后的首次大朝会,气氛显得格外轻松,毕竟今年的工作早在去年就已做好各方面准备。
朱由校端坐在龙椅之上,心情大好,静静听着各部官员依次进行工作汇报。
江宁则悄悄靠在柱子上打起了盹。
大朝会的时间安排实在是折磨人,凌晨3点就得集合,5点正式开会。
幸亏他的府邸离皇宫较近,要是远一些,恐怕晚上都不用睡觉了。
就在大殿中一片和谐之时,突然传出一道声音:“臣户部给事中周启元有事启奏。”
听到周启元开口,在场一众大佬不禁眉头微皱。
要知道,朝堂上原本东林党的中坚力量,杨涟已改投锦衣卫,硬汉子左光斗也变得沉默寡言。
如今就数周启元、周宗建、周顺昌这三位最能折腾事儿。
年前他们刚挨了板子,年后又不安分了。
但朱由校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准奏。”
周启元恭敬地说道:“启禀陛下,年前山东兖州战场,衍圣公之子孔兴燮带领孔府子弟前去投奔朝廷大军,却被信王殿下下令尽数斩首。
此事在民间引发诸多非议,还请陛下主持公道。”
紧接着,周宗建和周顺昌也赶忙出声附和。
朱由校的脸色顿时冷了下来,说道:“什么衍圣公?
朕已说过多次,孔胤植率领孔府子弟投靠白莲教,自甘堕落,此乃叛逆之举。
至于衍圣公之位,朕之前已下旨废除。
信王在山东斩杀的是叛逆之徒,难道你们还想让朕给叛逆主持公道不成?”
听到朱由校冰冷的话语,几人脸色瞬间一变。
周启元却仍坚持说道:“陛下,孔胤植投靠白莲教或许另有内情。
孔兴燮率领孔府族人前去投奔朝廷大军,不论缘由,信王殿下也不该擅自将几十名孔府族人全部斩杀,理应押送京城,交由三法司会审才是。
信王殿下如此草菅人命,还请陛下下旨责罚。”
听闻此言,朱由校双眼满是冰冷。
就在这时,新任大学士温体仁站了出来,厉声呵斥道:“周启元,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孔胤植身为朝廷册封的衍圣公,本应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却率领孔府满门投靠白莲反贼。
其之子孔兴燮带领几十名孔府乱党前往朝廷大军军营,分明是居心叵测。
若真是要投奔朝廷,孔胤植为何不一同前往?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是抓到乱党逆贼都要送交京师,由三法司会审,那朝廷大军还如何在前方打仗?
白莲乱党有十几万之众,难道都要押解进京交由三法司会审?”
温体仁话音刚落,新任刑部尚书魏广微立刻站出来,说道:“周启元,你简直尸位素餐。
白莲乱党十几万,倘若朝廷大军在前方抓到逆贼乱党都要送交京师,由三法司会审,恐怕三法司一整年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光审问这十几万乱党都忙不过来。”
紧接着,督察院阮大铖也出声附和。
周启元三人顿时无言以对。
朱由校见气氛差不多了,作为皇帝也该表明态度,于是冷声说道:“周启元,既然你如此关心山东战场,那你就去山东军前效力吧!”
听到这话,周启元整个人当场就懵了。
军前效力?
这简直是开玩笑,说好听点是去军前效力,难听点就是变相发配。
况且如今整个山东战场,统帅虽是何可纲,但信王朱由检身份最为尊贵,而且还是个暴脾气。
今天自己在朝堂上弹劾他,要是真被派到山东军前,落到朱由检手里,哪还有好果子吃?
估计这位暴躁的信王殿下非得让自己单枪匹马去攻打十几万白莲叛军,到时候自己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想到这里,周启元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冷汗直冒,赶忙跪倒在地,说道:“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冷冷地看了周启元一眼,说道:“胡乱弹劾,捕风捉影,查无实据。
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再有下次,严惩不贷。”
听到朱由校作出判决,周启元赶忙领旨谢恩。
只要不用去山东战场,就算罚一年俸禄,他也觉得尚可接受。
这场闹剧结束后,朝会继续回归正题。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郭允厚出班,走到中央,说道:“启禀陛下,我大明自太祖爷开国之初便定下皇册鱼鳞图制度,每隔十年需大修一次,以此准确记录百姓土地与人口,方便朝廷征收赋税以及百姓服徭役。
然而如今,多年过去,重修皇册鱼鳞图一事却一直被搁置。
所以老臣今日建言,重修皇册鱼鳞图,以便户部能够掌握如今大明准确的人口与土地情况。”
随着郭允厚话音落下,整个奉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鸦雀无声。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没想到郭允厚一上来就抛出这么个大招。
重修皇册鱼鳞图可是朝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只有不断重修,才能确定大明准确的人口与土地数量,进而征收赋税,保证朝廷国库的稳定收入。
但如今,官僚士绅大肆兼并土地,许多百姓为躲避赋税徭役,纷纷选择投献挂靠,更有大量百姓的土地被官僚士绅兼并。
原本朝廷规定每十年重修一次皇册鱼鳞图的制度,早已荒废多年。
如今郭允厚重新提出此事,显然是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江宁还靠着柱子呼呼大睡。
朱由校刚要开口回应郭允厚,就见不少官员纷纷出班,说道:“郭允厚此言其心可诛。
如今朝廷刚刚恢复些许元气,若是贸然重修皇册鱼鳞图,势必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其他朝政岂不荒废?
就算要重修,也得等朝局彻底稳定之后再进行不迟。”
更有甚者直接表示,郭允厚分明是想借着重修皇册鱼鳞图的借口,想要丈量天下田亩。
但郭允厚不为所动,冷笑一声辩驳道:“每十年重修一次皇册鱼鳞图,这是太祖定下的祖制。
老夫身为户部尚书,不过是依照祖制办事。
至于说重修皇册鱼鳞图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实在是危言耸听。
大明立国两百多年,还从未听说过哪次为重修皇册鱼鳞图搞得劳民伤财。
户部如今完全能够抽调出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来重修皇册鱼鳞图,还请陛下准许。”
顿时,内阁首辅孙承宗等人对视一眼,也立刻站出来表示对郭允厚的支持。
眼见内阁都表态了,其他七部衙门尚书也纷纷表示支持,就连五军都督府的大佬们也开口声援。
定远侯赶忙将靠在柱子上熟睡的江宁摇醒。
江宁虽莫名其妙,但也第一时间表示支持郭允厚。
眼见反对的官员还要开口,朱由校猛然站起身来,说道:“郭爱卿所言有理,这事儿朕准了,交由户部去办。
若遇到任何人、任何阻力,随时可来找朕。”
朱由校的话直接表明了强硬态度,这让反对的官员们面露苦涩。
郭允厚此举,无疑是在割他们的肉、放他们的血,可奈何如今保皇党官员势力庞大,他们的反对直接被无视了。
紧接着,郭允厚再次开口说道:“启禀陛下,如今北方数省连年天灾,百姓失收,颗粒无收。
经过老臣仔细核查,皆是因为各地官府不作为,致使河道常年失修,淤泥堵塞,河道干枯改道,导致百姓庄稼在大旱之年无法得到有效灌溉。
因此,老臣恳请前往北方数省,重修河道,兴修水利,顺便对北方数省的皇册鱼鳞图进行重修。”
朱由校闻言点了点头,说道:“郭爱卿忧国忧民,朕心甚慰,此事朕准奏。”
听到这里,郭允厚满心欢喜,赶忙领旨谢恩。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忽然意识到自己大意了,差点被郭允厚忽悠过去。
于是再次开口说道:“朕听闻督察院御史左光斗精通水利,现升其为工部左侍郎,与郭爱卿一同前往北方数省兴修水利,确保北方数省百姓在灾荒之年能有一口保命粮。”
郭允厚一听,顿时拉长了脸。
他本想浑水摸鱼,独自前往河南、陕西,为此还挑灯夜读,学习了大量水利方面的知识,打算撇开左光斗单干,没想到还是被皇上识破了。
但他也无可奈何。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在一旁看热闹的左光斗愣住了。
自己怎么就莫名其妙升官了呢?
要知道,他和好基友杨涟可是之前东林党的骨干。
如今虽说东林党已覆灭,但和江宁这些保皇党官员的矛盾由来已久。
皇上之所以还让他留在朝堂,大多是看在恩师邹元标为国鞠躬尽瘁的情分上。
他原本想着不被皇上整治就谢天谢地了,没曾想居然还能升官。
此时,左光斗激动不已,赶忙出列,说道:“臣左光斗领旨谢恩。”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左爱卿,你是水利方面的行家,北方数省的百姓在灾荒之年能否有口救命粮,可就全看你的了。”
左光斗一脸正色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为此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听到左光斗的表态,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