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光荣个屁艰苦个六
西南战事重燃,且此次是灭国之战。
塞外狼烟未息,朝廷大军正往大同方向集结。
朝堂之上,除了只会打嘴仗的清流党官员,保皇党官员们无一不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朱由校也难得地没再拉着江宁去给皇后做菜。
在此期间,江宁向朱由校提议,借鉴后世的勋章制度,为有功将士颁发勋章。
此前,为国捐躯的将士会收到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联合发放的英烈证书与军功证书。
朱由校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江宁详细讲解后,朱由校欣然接受。
众人经一番商议,决定先设立三等九级勋章制度。
第一等为大明忠勇勋章,分金、银、铜三个级别,以彰显功勋的高低。
第二等,朱由校毫不客气地将其命名为天启勋章,同样以金、银、铜区分三个级别。
第三等则是军功荣耀勋章,亦分金、银、铜三个级别。
不仅如此,这三等九级勋章均被赋予一定特权,诸如减免冕服徭役、赋税,家属见官无需下跪行礼,勋章获得者及其子女每年还可从朝廷领取一定数额的钱粮,以此作为鼓励。
最后,朱由校仍觉意犹未尽,寻思着要用自己的手艺为大明将士再做点实事,比如雕刻牌匾之类。
江宁听闻,赶忙建议设立三等功臣、二等功臣、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臣四个级别,由朱由校亲笔书写,再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备案,制作成牌匾发放给有功将士。
至于朱由校想亲自雕刻牌匾的要求,江宁当场拒绝。
要知道,仅这两年大明立功的将士就不在少数,若每块牌匾都由朱由校亲自雕刻,恐怕一年到头啥事都不用干,光雕刻牌匾都忙不过来。
于是,朱由校只好收起这小心思,提笔写下“三等功臣”“二等功臣”“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臣”作为模板,交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依照模板制作牌匾,发放给有功将士,这些功臣牌匾同样赋予了相应特权。
对此,江宁十分满意,毕竟荣耀不能当饭吃,得切实为将士们谋取些福利。
随后,经过数次讨论,朝廷又对之前立功的将士进行加封,追赠勋章与牌匾。
数日之后,信王朱由检率领三千皇明卫返回京城,同时带回了此次在沙场战死将士的遗骸与骨灰。
朝廷旋即在大明英烈祠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祭祀典礼,文武官员纷纷到场,朱由校在百忙之中也亲自赶来祭奠。
在典礼期间,朝廷向有功将士以及英烈家属颁发了军功证书、勋章和功臣牌匾。
与此同时,张文和在《天启时报》上对此次典礼大书特书,一番宣扬之下,京城之中顿时掀起一阵入伍从军、报效大明的热潮。
无数年轻人纷纷涌到京营,想要报名参军,然而最终都被无情拒绝。
毕竟京营虽然已派出十几万兵马,但仍保留着二十万兵力,暂时并无征兵需求。英烈祠祭祀典礼结束后,朱由检第一时间来到五军都督府,见到江宁后,没好气地说道:“二哥,你可太不地道了!
如今西南爆发大战,朝廷又在大同集结兵马准备收复河套地区,你怎么就不举荐举荐弟弟我呢?
难道你是在质疑我的武艺吗?”
说着,朱由检便要向江宁展示自己的武艺,江宁赶忙劝阻,笑着说道:“殿下呀!
你在山东战场征战了半年之久,如今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理应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在此之前,陛下已经下旨,从全国所有藩王宗室征调三万人,齐聚京师扩充皇明卫。
如今这三万人都已到齐,宗人府那边公务堆积如山,晋王殿下这段时间可是没日没夜地忙活,为此都向陛下哭诉好几回了。
你身为左宗正,总不能一直在外领军打仗吧?
你如今回来帮忙处理宗人府公务,还能趁机操练这三万新兵,这可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啊,您可得好好干。”
朱由检听后,顿时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二哥,你就知道忽悠人。
还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光荣个屁,艰巨个六!
福王不是快进京了吗?
等他来了帮忙处理宗人府公务,晋王就能轻松些了。
再说了,练兵的话,京城里这么多人,随便派个人都能帮忙练兵,又何必非得让弟弟我亲自操持呢?”
看着眼前的朱由检,江宁一阵无奈,这小老弟什么时候变成个好战狂人了?
就在这时,秦良玉忽然走进江宁的办公房。
看到正在和江宁扯皮的朱由检,她微笑着行礼道:“臣见过殿下。”
朱由检赶忙站起身,笑着回应:“小姨娘,不必多礼,都是自家人,您请坐。”
见朱由检前后态度判若两人,江宁不禁翻了个白眼,心中暗自吐槽:八字还没一撇呢,就急着套近乎,这小老弟可真是没皮没脸。
随即,秦良玉向江宁递交一份公文,而后又笑着对朱由检说:“殿下,您此番回京,时机倒是正巧。
前段时间,如意那丫头来信,说过些日子便要和四川一众土司子弟一同入京,到国子监读书。
原本臣还想着殿下可能要晚些时候才回来。”
听到秦良玉这话,朱由检当场眼睛一亮,赶忙站起身问道:“小姨娘,您是说如意要进京了?”
秦良玉微笑着点头。朱由检顿时眉开眼笑,说道:“那本王回京的日子还真是恰到好处,刚好最近没什么事。
等如意进京,本王可得好好陪陪她。二哥、小姨娘,那个……你们先忙,我先回府了,得给如意准备点礼物。”
说着,朱由检拔腿就跑。
看着朱由检离去的背影,江宁苦笑着摇摇头。
随后,他看向手中秦良玉递交的公文,仔细查阅一番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官印,递给一旁的书吏。
书吏接过公文,匆匆离开。
接着,坐在一旁的秦良玉微笑着开口道:“侯爷,如今咱们五军都督府也该着手清查北方数省的卫所军田了。
毕竟此事咱们早就商议定好,实在不能再拖延下去。”
江宁闻言,点头赞同,笑着回应:“忠贞侯所言极是,本侯也正有此意。
明日便向陛下上书,提议废除北方数省的军户制,将其全部改为募兵制,以三年为一期。
届时,表现优异者可继续留任军中,其余人等则退伍还乡自谋生路。
之后,再全面清查北方数省所有卫所军田。
此次清查卫所军田的重任,就交予定远侯负责。
而忠贞侯您,就承担在北方数省招募新兵、重新编练的工作。
此次招募新兵,五军都督府会从京营挑选精锐老兵担任军官。
您将招募来的新兵统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之后把他们打散重新编排,分别派往各省驻防,务必杜绝本省人在本省从军的情况,以此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秦良玉一脸正色地点点头,江宁所说的这些,她心里都很清楚。
毕竟废除军户制改为募兵制,这可是一项重大的军事改革。
第二日,江宁在朝堂之上向朱由校提出废除军户制度、改为募兵制的提议,同时建议彻查北方所有卫所军田,并清退卫所军中的无能之辈。
朱由校对此十分认同,当场批准。
清流党文官们对此也没有反对,毕竟卫所军归五军都督府节制,在他们看来,这属于武将内部事务,他们这些清流文官没必要过多干涉。
而且在他们心里,卫所军传承两百多年,如今早已腐朽不堪,毫无战力,却俨然已成地方上的“地头蛇”,哪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说不定到时候还会给江宁等人捅出什么乱子,到那时他们便能看笑话了。
对于这些人心里打的小算盘,江宁根本懒得理会。
最后,朱由校下令,由忠贞侯秦良玉、定远侯邓文明率领五万兵马前往北方各省。
邓文明负责彻查各地卫所军田,清退那些无能之辈。
秦良玉则负责新兵的招募与训练工作。同时,派遣锦衣卫同知、怀远将军许显纯率领一千锦衣卫一同前往协助,又命东厂千户魏朝卿率领一千东厂番子随行。
此外,朱由校赐给定远侯邓文明尚方宝剑一把,准许其先斩后奏。
这可把邓文明乐坏了,终于有机会体验一把先斩后奏的威风了。
散朝之后,众人返回五军都督府。
江宁第一时间找来秦良玉和邓文明,笑着对邓文明说道:“侯爷,此次前往北方数省彻查卫所军田,又有厂卫协助,您大可放开手脚去干。
对于那些主动上交、退还侵占军田的卫所官兵,可从轻发落。
若他们中有具备才能的,可继续留任军中。
要是确实无能,就给他们留一份安稳生活,让他们做个普通百姓。”
邓文明笑着回应:“侯爷放心,本侯心里有数,知道该怎么做。”
江宁满意地点点头,他对邓文明的能力还是非常肯定的。
这位开国名将之后,虽说平日里热衷于搞工程,堪称“基建狂魔”,但也是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手段和能力自然不容小觑。
随后,江宁又对秦良玉仔细叮嘱了一番,二人便拿着圣旨前往京营,调动兵马,踏上了前往北方的征程。
数日之后,秦良玉与邓文明率领五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开出京城,向着北方进发。江宁与陈策、沈有容、曹变蛟一同前来为他们送行。
望着大军远去的背影,江宁微微一笑,说道:“此次若忠贞侯与定远侯能将此事办妥,从今往后朝廷的负担便能减轻许多,同时也能增添不少可用之兵。”
陈策和沈有容抚着胡须,哈哈大笑道:“侯爷所言极是。
太祖年间设立卫所军制,本意是为减轻百姓负担,然而传承两百多年,如今这制度早已腐朽,军队毫无战力可言。
虽说朝廷每年只需拨付少量钱粮,但总不能一直养着这群无用之人吧。
如今废除军户制度,其中不少人便可自谋生路。
毕竟卫所军底层士兵的生活,简直连乞丐都不如。
新的募兵制以三年为一期,定期轮换,同时各省保留足以供养兵马的军田,如此一来,朝廷的负担也能减轻不少。”
江宁笑着点头表示认同。
军户制度在大明开国之初或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已与大明的国情不再相符。
所以江宁才下定决心彻底废除世袭军户制度,改为募兵制,并效仿后世的义务兵服役制度,以此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减少朝廷的财政开销。
一旦秦良玉和邓文明顺利完成任务,届时整个大明除了京营和九边的精锐部队,还能拥有一批战力不俗、驻守各省的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