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血舞之痕(07)
小
大
和周志强的谈话,让林涵宇脑子里经过分析后得出的推想,竟如此契合!
然而,如果真的像他内心猜测的,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实在太过罕见,他至今不敢在公开会议或者私下的商谈中说出口。
收起翻涌的心绪,抛开7.13案,又讨教了一些周志强身为片警识别人的经验。
一瓶白酒见底,宋文远起身:“周叔,您多保重身体。我们,先走了。”
周志强没挽留,只是点点头,默默地拧开了第二瓶白酒的盖子。
宋文远并没有劝阻,两人告别老警察,重新融入夜色。
小区一片寂静,只有脚步声在空旷处回响,带着沉甸甸的思绪。
“怎么样?”宋文远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清晰。
林涵宇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头脑异常清醒:“周叔的话,印证了当年现场取证的艰难,也确认了那个脚印的异常并非我的错觉。它是个被埋没的‘问号’。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他对封芷薇‘正常’反应的质疑,和他对陈浩‘报案人即作案人’的直觉判断,都指向了同一条路——陈浩和封芷薇这条线,必须深挖到底!封芷薇当年的‘完美ptsd’,恐怕是解开谜团的关键钥匙!”
宋文远沉默地走着,过了许久,他才停下,转过身,在昏暗的路灯下直视林涵宇,眼神异常严肃,带着过来人的沉重告诫:“涵宇,你要记住老周的前车之鉴!没有实打实的证据,没有过硬的逻辑链条,绝不能冲动!一个是有过投诉记录的,一个当年被诊断为ptsd,这是有记录的!一旦引发严重后果…你承担不起,整个支队都承担不起!”
宋文远特意强调了“官方ptsd诊断记录”和“二次创伤”的风险,为后续调查的艰难给林涵宇和自己都提了个醒。
接下来的日子,林涵宇一头扎进了自己构思的调查方向。
宋文远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林涵宇并未急于申请对7.13案当事人进行直接询问,而是频繁出入锦忠市的各大商场鞋类专柜和本地制鞋厂,甚至拜访了几位老鞋匠。
一周后,林涵宇带着沉甸甸的资料和一项颠覆性的推想,走进了专家组办公室。
他的汇报引发了短暂的惊愕,但鉴于之前秦正和乔老的首肯,专家组最终决定尊重他的思路。
在乔老的主持下,会同韩启国局长,召开了7.13案的第二次案情研讨会。
会议室的气氛比第一次更加凝重。
乔老端坐主位,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林涵宇身上,微微颔首示意。
“同志们,”乔老的声音沉稳有力,“省厅物证中心已将当年现场照片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处理,清晰度大幅提升。这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物证的条件。然而,今天会议的重点,并非仅仅是物证本身的新发现,”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林涵宇,“而是林涵宇同志基于这些物证,结合其独立调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侦查方向。专家组经过慎重评议,认为此方向虽属大胆假设,但确系我们过往可能忽视的盲点。本着对案件、对历史、对死者负责的严谨态度,特意组织大家再召开案情会议进行深入研讨。”
他看向韩启国,语气带着提醒:“韩局,林涵宇同志接下来要阐述的观点,可能会挑战大家固有的认知。请各位都暂时不要急于质疑和评论,待他完整陈述后,我们再行讨论。”
这番开场白,无异于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强效预防针。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涵宇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是疑惑。
林涵宇在乔老的示意下,走到投影仪前。
屏幕上首先投射出一张经数字化处理的现场地面照片。
“感谢省厅物证中心的努力,我们在死者苏晚晴37码舞鞋印痕附近的地面上,清晰辨识出另一组独立的37码鞋印!”他操作控制器,将关键区域放大,“当年受限于技术条件,这两组相近尺码的鞋印被统一归为死者所留。但请看这里——”
画面切换,正是那张令林涵宇耿耿于怀的仓库门外泥泞脚印照片,那个被怀疑是“小脚穿大鞋”的印记。
“这张照片,乍看是一个40码的男性鞋印。但经过数字化增强处理,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个40码的鞋印轮廓内部,嵌套着一个37码的鞋印!”
林涵宇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这并非普通皮鞋或工装胶鞋的印记。根据其形态特征——前掌区域有特殊的加固设计痕迹,类似旧式军警皮鞋的防撞头,足弓部位无钢条支撑结构,没有鞋跟,整体更显柔软。”
“通过在制鞋厂和制鞋老师傅的交流中,我们推断,这极可能是一双特制的舞台表演用平底皮鞋。它兼顾了生活化外观与舞者动作需求,但前端的强化设计又区别于普通女鞋。因此,这双鞋的实际穿着者,脚码应为36码左右。”
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
林涵宇随即从桌下拿出一个打开的鞋盒。
盒中并排放着一只完好的舞蹈用女款平底皮鞋,以及另一只被精心“解剖”的同款鞋——鞋底、鞋面、内衬结构清晰可见。
他拿起那只解剖鞋,指向关键部位:“大家请看,鞋底前掌区域的特殊加固层,以及足弓部位无钢条的柔软设计,完全印证了我们对照片中鞋印特征的分析。结合物证中心对鞋印压力分布的深度还原分析——”他特意看了一眼乔老,后者微微点头确认,“我们有充分的物证依据怀疑:在7.13案发现场,除了之前推断的男性施暴者,还存在一位正常穿着36码鞋女性出现了案发时间内!”
“哗——!”会议室彻底炸开了锅!
“荒谬!”一位资深刑警猛地拍案而起,声音洪亮,带着强烈的质疑,“现场有精斑!法医报告白纸黑字:死亡与性(侵)几乎同时发生!这是铁板钉钉的男性作案!”
一边说,还从卷宗复印件里拿出厚厚的一叠报告,在手中扬了扬,“你现在说现场有个女人?这鞋印能证明什么?案发前多少艺术学校的人去过仓库?报案人身边不就带着个女学员吗?说不定就是之前留下的!一个鞋印就想推翻法医结论和十年侦查方向?”
韩启国连忙出声阻止道:“这是研讨会,注意说话的语气!”
然而,他的话并没有压下老刑警心里的不忿,说道:“我们工作要讲证据,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单凭一个脚印推翻方向,为了破案,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思路,这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了?”
要知道,林涵宇的推论,无疑是十年前的刑侦方向又扩大了。
犯罪嫌疑人扩大,对于新近发生的案件而言是好事,但对于旧案而言,可不是增加一点难度的问题。
首先取证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了。
时间湮灭了太多痕迹,十年的时间,别说当事人,就算是警察甚至专门从事物证的专家,也未必能回忆起十年前的事。
记忆随着时间变化模糊甚至消失是事实存在的问题,此时盲目扩大范围,极可能让本就渺茫的希望彻底破灭,甚至陷入更混乱的死局。
质疑声如同潮水般在会议室里响起。
宋文远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看向乔老和秦正,语气带着忧虑和不解:“乔老,秦老,精斑…这铁证如山啊!95年做不了dnA,但精斑的存在本身就指向男性施暴!小林对鞋印的观察确实敏锐,但仅凭此......就要引入一个女性直接参与核心暴力行为的假设?这......这在国内的环境和此类案件特征上,实在......太罕见了!逻辑上也过于薄弱!”
他隐晦地表达了文化观念中对女性参与此类极端暴力的难以置信。
乔老和秦正对视一眼,并未急于反驳。
这个场景,在专家组内部讨论时已预演过。
当时林涵宇的论点更直接——他甚至从死者颈部勒痕的“长时间性”特征(通常认为是***流施暴折磨所致)出发,提出一个惊悚的猜想:勒脖子的,很可能是一个力量不足的人(比如女性),因为无法迅速致死,才造成了长时间的勒痕!可惜,尸体早已火化,无法复检验证。
仅仅凭借照片和物证科参与人员的回忆,是很难下定论的。
会议室陷入长达一分钟的死寂。
韩启国也紧锁眉头,陷入沉思。
直到乔老轻咳一声,压下了所有嘈杂。
“同志们,”乔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林涵宇同志提出的方向,的确颠覆了卷宗记载和传统认知,也无疑增加了侦查难度。但专家组支持他今天在此阐述,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轻易否定这个可能性!”
韩启国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
他原本担心重启调查会重蹈覆辙,但现在,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思路被摆上台面,这或许正是撬动十年铁案的唯一支点!
他当即表态:“乔老说的话很有道理!十年前我们投入大量警力却无功而返,或许根源就在于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某些可能性。我个人认为,林涵宇同志的推论,不能武断的排除!”
“所谓铁证?”乔老接过韩启国的话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全场。
声音陡然提高几分,“精斑的存在,只能证明现场有男性的体液参与了性(侵)!它指向男性参与,这点毋庸置疑!但是——”
他猛地抬起手,食指如同标枪般指向幕布上那个被林涵宇重点标注的鞋印,“它!这个被数字化技术重新‘唤醒’的鞋印,指向了现场有另一个女性的存在!并且,其位置、形态、与核心现场的关联性,都强烈暗示她极可能是在案发关键时段,出现在死者身边!这两者,矛盾吗?!”
乔老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最终落在林涵宇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期许:“林涵宇的怀疑,并非要否定精斑指向的男性参与!他是在提出一个更复杂的可能性——此案中,可能存在一个我们从未正视过的女性角色!这固然扩大了侦查范围,增加了难度,但如果他的推论成立,”乔老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决断,“那么这个女性,她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冷漠的旁观者?是残忍的参与者?是幕后的指使者?甚或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者?!”
“砰!砰!砰!”乔老的手指重重敲击在会议桌上,沉闷的响声如同战鼓,敲在每个人心头,彰显着他此刻内心的激荡与不容置疑的决心。
“复查积案,就是要敢于打破一切固有思维!重新审视、榨干每一个细节的价值!这个鞋印的差异,就是我们必须正视、必须深挖的疑点!是十年沉冤可能昭雪的新起点!”
韩启国目光转向神色变幻不定的宋文远,沉声道:“宋文远!”
“到!”宋文远条件反射般站起,身姿笔挺。
“重启7.13案,你是力主者。现在有了新的关键疑点,你怎么看?”韩启国的问话直指核心。
宋文远紧贴着裤缝的手掌猛地攥成了拳头,指关节发出轻微的响声。
他迎向韩启国的目光,又扫过乔老和秦正,最终,眼中闪过一丝破釜沉舟的决绝,声音洪亮而坚定:
“韩局!我尊重并支持专家组的研判!重启7.13案,就是为了不留遗憾!新的方向,就是新的战场!我立刻部署,围绕死者苏晚晴生前的所有女性社会关系,展开地毯式深度筛查!无论之前是否被完全排除,无论难度多大,一律重新过筛!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尘封十年的线索,终会浮出水面!”
韩启国重重一拍桌子:“好!就这么办!7.13案侦查方向正式调整:放弃单一男性作案预设!重新梳理所有案卷,重点排查死者密切接触的所有女性(关)系人!对之前完全排除的关联人员,也要进行复核!务必挖出新的线索!”
新的战场,已然划定。
一场围绕“消失的女性”的深度调查,在十年沉寂后,正式拉开了帷幕。
然而,如果真的像他内心猜测的,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实在太过罕见,他至今不敢在公开会议或者私下的商谈中说出口。
收起翻涌的心绪,抛开7.13案,又讨教了一些周志强身为片警识别人的经验。
一瓶白酒见底,宋文远起身:“周叔,您多保重身体。我们,先走了。”
周志强没挽留,只是点点头,默默地拧开了第二瓶白酒的盖子。
宋文远并没有劝阻,两人告别老警察,重新融入夜色。
小区一片寂静,只有脚步声在空旷处回响,带着沉甸甸的思绪。
“怎么样?”宋文远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清晰。
林涵宇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头脑异常清醒:“周叔的话,印证了当年现场取证的艰难,也确认了那个脚印的异常并非我的错觉。它是个被埋没的‘问号’。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他对封芷薇‘正常’反应的质疑,和他对陈浩‘报案人即作案人’的直觉判断,都指向了同一条路——陈浩和封芷薇这条线,必须深挖到底!封芷薇当年的‘完美ptsd’,恐怕是解开谜团的关键钥匙!”
宋文远沉默地走着,过了许久,他才停下,转过身,在昏暗的路灯下直视林涵宇,眼神异常严肃,带着过来人的沉重告诫:“涵宇,你要记住老周的前车之鉴!没有实打实的证据,没有过硬的逻辑链条,绝不能冲动!一个是有过投诉记录的,一个当年被诊断为ptsd,这是有记录的!一旦引发严重后果…你承担不起,整个支队都承担不起!”
宋文远特意强调了“官方ptsd诊断记录”和“二次创伤”的风险,为后续调查的艰难给林涵宇和自己都提了个醒。
接下来的日子,林涵宇一头扎进了自己构思的调查方向。
宋文远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林涵宇并未急于申请对7.13案当事人进行直接询问,而是频繁出入锦忠市的各大商场鞋类专柜和本地制鞋厂,甚至拜访了几位老鞋匠。
一周后,林涵宇带着沉甸甸的资料和一项颠覆性的推想,走进了专家组办公室。
他的汇报引发了短暂的惊愕,但鉴于之前秦正和乔老的首肯,专家组最终决定尊重他的思路。
在乔老的主持下,会同韩启国局长,召开了7.13案的第二次案情研讨会。
会议室的气氛比第一次更加凝重。
乔老端坐主位,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林涵宇身上,微微颔首示意。
“同志们,”乔老的声音沉稳有力,“省厅物证中心已将当年现场照片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处理,清晰度大幅提升。这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物证的条件。然而,今天会议的重点,并非仅仅是物证本身的新发现,”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林涵宇,“而是林涵宇同志基于这些物证,结合其独立调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侦查方向。专家组经过慎重评议,认为此方向虽属大胆假设,但确系我们过往可能忽视的盲点。本着对案件、对历史、对死者负责的严谨态度,特意组织大家再召开案情会议进行深入研讨。”
他看向韩启国,语气带着提醒:“韩局,林涵宇同志接下来要阐述的观点,可能会挑战大家固有的认知。请各位都暂时不要急于质疑和评论,待他完整陈述后,我们再行讨论。”
这番开场白,无异于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强效预防针。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涵宇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是疑惑。
林涵宇在乔老的示意下,走到投影仪前。
屏幕上首先投射出一张经数字化处理的现场地面照片。
“感谢省厅物证中心的努力,我们在死者苏晚晴37码舞鞋印痕附近的地面上,清晰辨识出另一组独立的37码鞋印!”他操作控制器,将关键区域放大,“当年受限于技术条件,这两组相近尺码的鞋印被统一归为死者所留。但请看这里——”
画面切换,正是那张令林涵宇耿耿于怀的仓库门外泥泞脚印照片,那个被怀疑是“小脚穿大鞋”的印记。
“这张照片,乍看是一个40码的男性鞋印。但经过数字化增强处理,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个40码的鞋印轮廓内部,嵌套着一个37码的鞋印!”
林涵宇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这并非普通皮鞋或工装胶鞋的印记。根据其形态特征——前掌区域有特殊的加固设计痕迹,类似旧式军警皮鞋的防撞头,足弓部位无钢条支撑结构,没有鞋跟,整体更显柔软。”
“通过在制鞋厂和制鞋老师傅的交流中,我们推断,这极可能是一双特制的舞台表演用平底皮鞋。它兼顾了生活化外观与舞者动作需求,但前端的强化设计又区别于普通女鞋。因此,这双鞋的实际穿着者,脚码应为36码左右。”
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
林涵宇随即从桌下拿出一个打开的鞋盒。
盒中并排放着一只完好的舞蹈用女款平底皮鞋,以及另一只被精心“解剖”的同款鞋——鞋底、鞋面、内衬结构清晰可见。
他拿起那只解剖鞋,指向关键部位:“大家请看,鞋底前掌区域的特殊加固层,以及足弓部位无钢条的柔软设计,完全印证了我们对照片中鞋印特征的分析。结合物证中心对鞋印压力分布的深度还原分析——”他特意看了一眼乔老,后者微微点头确认,“我们有充分的物证依据怀疑:在7.13案发现场,除了之前推断的男性施暴者,还存在一位正常穿着36码鞋女性出现了案发时间内!”
“哗——!”会议室彻底炸开了锅!
“荒谬!”一位资深刑警猛地拍案而起,声音洪亮,带着强烈的质疑,“现场有精斑!法医报告白纸黑字:死亡与性(侵)几乎同时发生!这是铁板钉钉的男性作案!”
一边说,还从卷宗复印件里拿出厚厚的一叠报告,在手中扬了扬,“你现在说现场有个女人?这鞋印能证明什么?案发前多少艺术学校的人去过仓库?报案人身边不就带着个女学员吗?说不定就是之前留下的!一个鞋印就想推翻法医结论和十年侦查方向?”
韩启国连忙出声阻止道:“这是研讨会,注意说话的语气!”
然而,他的话并没有压下老刑警心里的不忿,说道:“我们工作要讲证据,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单凭一个脚印推翻方向,为了破案,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思路,这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了?”
要知道,林涵宇的推论,无疑是十年前的刑侦方向又扩大了。
犯罪嫌疑人扩大,对于新近发生的案件而言是好事,但对于旧案而言,可不是增加一点难度的问题。
首先取证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了。
时间湮灭了太多痕迹,十年的时间,别说当事人,就算是警察甚至专门从事物证的专家,也未必能回忆起十年前的事。
记忆随着时间变化模糊甚至消失是事实存在的问题,此时盲目扩大范围,极可能让本就渺茫的希望彻底破灭,甚至陷入更混乱的死局。
质疑声如同潮水般在会议室里响起。
宋文远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看向乔老和秦正,语气带着忧虑和不解:“乔老,秦老,精斑…这铁证如山啊!95年做不了dnA,但精斑的存在本身就指向男性施暴!小林对鞋印的观察确实敏锐,但仅凭此......就要引入一个女性直接参与核心暴力行为的假设?这......这在国内的环境和此类案件特征上,实在......太罕见了!逻辑上也过于薄弱!”
他隐晦地表达了文化观念中对女性参与此类极端暴力的难以置信。
乔老和秦正对视一眼,并未急于反驳。
这个场景,在专家组内部讨论时已预演过。
当时林涵宇的论点更直接——他甚至从死者颈部勒痕的“长时间性”特征(通常认为是***流施暴折磨所致)出发,提出一个惊悚的猜想:勒脖子的,很可能是一个力量不足的人(比如女性),因为无法迅速致死,才造成了长时间的勒痕!可惜,尸体早已火化,无法复检验证。
仅仅凭借照片和物证科参与人员的回忆,是很难下定论的。
会议室陷入长达一分钟的死寂。
韩启国也紧锁眉头,陷入沉思。
直到乔老轻咳一声,压下了所有嘈杂。
“同志们,”乔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林涵宇同志提出的方向,的确颠覆了卷宗记载和传统认知,也无疑增加了侦查难度。但专家组支持他今天在此阐述,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轻易否定这个可能性!”
韩启国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
他原本担心重启调查会重蹈覆辙,但现在,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思路被摆上台面,这或许正是撬动十年铁案的唯一支点!
他当即表态:“乔老说的话很有道理!十年前我们投入大量警力却无功而返,或许根源就在于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某些可能性。我个人认为,林涵宇同志的推论,不能武断的排除!”
“所谓铁证?”乔老接过韩启国的话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全场。
声音陡然提高几分,“精斑的存在,只能证明现场有男性的体液参与了性(侵)!它指向男性参与,这点毋庸置疑!但是——”
他猛地抬起手,食指如同标枪般指向幕布上那个被林涵宇重点标注的鞋印,“它!这个被数字化技术重新‘唤醒’的鞋印,指向了现场有另一个女性的存在!并且,其位置、形态、与核心现场的关联性,都强烈暗示她极可能是在案发关键时段,出现在死者身边!这两者,矛盾吗?!”
乔老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最终落在林涵宇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期许:“林涵宇的怀疑,并非要否定精斑指向的男性参与!他是在提出一个更复杂的可能性——此案中,可能存在一个我们从未正视过的女性角色!这固然扩大了侦查范围,增加了难度,但如果他的推论成立,”乔老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决断,“那么这个女性,她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冷漠的旁观者?是残忍的参与者?是幕后的指使者?甚或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者?!”
“砰!砰!砰!”乔老的手指重重敲击在会议桌上,沉闷的响声如同战鼓,敲在每个人心头,彰显着他此刻内心的激荡与不容置疑的决心。
“复查积案,就是要敢于打破一切固有思维!重新审视、榨干每一个细节的价值!这个鞋印的差异,就是我们必须正视、必须深挖的疑点!是十年沉冤可能昭雪的新起点!”
韩启国目光转向神色变幻不定的宋文远,沉声道:“宋文远!”
“到!”宋文远条件反射般站起,身姿笔挺。
“重启7.13案,你是力主者。现在有了新的关键疑点,你怎么看?”韩启国的问话直指核心。
宋文远紧贴着裤缝的手掌猛地攥成了拳头,指关节发出轻微的响声。
他迎向韩启国的目光,又扫过乔老和秦正,最终,眼中闪过一丝破釜沉舟的决绝,声音洪亮而坚定:
“韩局!我尊重并支持专家组的研判!重启7.13案,就是为了不留遗憾!新的方向,就是新的战场!我立刻部署,围绕死者苏晚晴生前的所有女性社会关系,展开地毯式深度筛查!无论之前是否被完全排除,无论难度多大,一律重新过筛!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尘封十年的线索,终会浮出水面!”
韩启国重重一拍桌子:“好!就这么办!7.13案侦查方向正式调整:放弃单一男性作案预设!重新梳理所有案卷,重点排查死者密切接触的所有女性(关)系人!对之前完全排除的关联人员,也要进行复核!务必挖出新的线索!”
新的战场,已然划定。
一场围绕“消失的女性”的深度调查,在十年沉寂后,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