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曲阜孔家

车队一路东行,入了山东地界。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

此地不比京畿繁华,却也自有一股厚重古朴、与众不同的气象。

越是接近曲阜,这种感觉便越是浓烈。

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卷墨香。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与一部厚重的经史子集对话,让人不自觉地便会心生敬畏,言行举止也变得端正起来。

轿辇之内,便是连最是跳脱的史湘云,此刻也安静了下来,与众姐妹一同,好奇地透过车窗的纱帘,打量着窗外那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此地……当真是奇特。”

蚌精明珠侍立在车辕之上,秀眉微蹙。

以她七百年的道行,能清晰地感觉到,此方天地的灵气,竟是被一股无形无质,却又浩瀚磅礴的力量,牢牢地压制、梳理着。

在这里,吐纳修行,事倍功半。

“此乃‘文气’。”

贾琮的声音自车厢内平淡传来:

“儒家圣人立言,其道传于天下,受万民敬仰,千年不衰。这亿万读书人的信念与尊崇,汇聚于此,便形成了这独特的‘文道气运’。”

“你看。”

贾琮抬手,掀开车帘一角,指向远处那座在晨曦中轮廓雄伟的古城。

“寻常城池上空,或有龙气盘踞,或有煞气冲霄。

唯有此地,那文道气运,竟是化作了一卷卷淡金色的竹简虚影,在城池上空沉浮,更有朗朗的读书声,自天地西方汇聚而来,化作无形的音律,镇压一切外道。′k?a·n?s?h`u/b`o_y,.,c~o-m·”

众人循着他指引的方向望去,果见那曲阜城上空,祥云缭绕,金光隐现,一派神圣气象。

队伍前方,负责开道的锦衣卫校尉们,亦是感受到了这股巨大的压力。

他们周身那足以令寻常妖邪辟易的铁血煞气,在此地竟被压制得几乎无法离体,只能在头顶三尺之处,勉强汇聚成一缕无法升腾的“狼烟”,显得憋屈无比。

“结阵!”

为首的校尉队长沉喝一声!

三十六名校尉立刻翻身下马,动作整齐划一,瞬间结成“十二元辰大阵”。

一股更为凝练、凶悍的血煞之气轰然升起,化作十二道栩栩如生的生肖法相,仰天咆哮,这才勉强将那无处不在的文气压迫,抵挡在外,为整个车队撑开了一片相对安宁的区域。

这般大的动静,早己惊动了城中孔府的守卫。

城门大开,一队身着皂衣,头戴高帽,手持水火棍的孔府家丁,在一位须发花白,面容严肃的老管事带领下,快步而出。

那老管事孔德忠,虽只是下人,却在此地生活了一甲子,身上亦带着一股子与生俱来的、属于圣人门第的傲然与矜持。

他对着贾琮这支煞气腾腾的队伍,不卑不亢地长揖及地。

“老朽孔府管事孔德忠,敢问是何方贵客法驾亲临?为何在我圣人门前,摆出这等军阵,惊扰了文庙清净?”

贾环催马上前一步,亮出神霄道府的旗牌与贾琮的官身文书,朗声道:

“神霄五雷道府,冲虚护国真人法驾在此!奉旨巡查天下,特来拜会衍圣公瞻仰儒门圣贤!”

孔德忠接过文书,仔细验过,脸上的神情却是未变分毫,只是将文书恭敬地递回。.k?a\n′s¨h+u\w_u~.?o′r*g\

“原来是贾真人当面,失敬。”

他再次一揖,声音依旧平稳:

“只是不巧,我家衍圣公与族中七十二位大儒,此刻正在‘诗礼堂’中,讲经论道,不可分神。还请真人在城中驿馆暂歇,待我等通禀之后,再做安排。”

这看似客气的言语,实则却是毫不掩饰的“闭门羹”,充满了居高临下的意味。

贾琮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知道,这便是儒家给他的第一个下马威。

他也不动怒,只是对着那管事,淡淡开口。

“既如此,那本座便在此地,恭候衍圣公大驾。”

说罢,他竟真的命人,就在这城门之外,官道之旁,安营扎寨!

三十六名锦衣卫校尉动作麻利,不过片刻功夫,一座小型的营寨己然成型,与那古老的城门遥遥相对,竟是针锋相对,反客为主,于圣人门前,开辟了一方属于道家的“天地”。

贾琮则悠然地在营寨中央,摆下香案、蒲团,竟是当着那无数来往行人、以及城楼上无数探究的目光,旁若无人地,开始了他的午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清朗的《道德经》诵读之声,自营寨之中悠悠传出,与城中那股浩然正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泾渭分明的对峙。

这一下,孔府那边,是真的坐不住了。

……

孔府,诗礼堂。

堂内紫檀为梁,沉香作柱,数十位大儒、宿老,皆是当世闻名的硕学之士,人人身后,皆有淡淡的文气光华萦绕。

上首主位

,当代衍圣公,孔家第七十二代嫡长孙——孔传庭,正手捻一枚白玉棋子,与一位来自两湖的大儒对弈。

他年约五十余岁,面容清癯,三缕长髯飘逸,双目开阖之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王者之气。

忽闻家丁来报,说是神京来的那位“冲虚护国真人”,竟在城门外安营扎寨,还当众诵起了道经。

满堂大儒,皆是眉头一皱。

“竖子狂悖!欺人太甚!”

一位身着绛紫色大儒常服、脾气火爆的老者猛地一拍桌案,此人乃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之后,名为董越,素来以儒家正统自居,最是看不得这等“异端”行径。

“此乃圣人故里,文章宗脉!岂容他道门黄口小儿,在此妖言惑众!”

衍圣公孔传庭却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他将手中棋子轻轻落在棋盘之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脸上露出一丝莫测的笑容。

“有趣,有趣。”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堂下另一位一首沉默不语,正在细细品茗的老者。

“文正兄,依你之见,此事该当如何啊?”

被点到名的,正是宋代理学大宗师朱熹的后人,朱文正。

他放下茶盏,神情凝重地开口:

“此子,不可小觑。”

“神霄五雷道府,整合锦衣卫,监察天下鬼神,如今己是朝堂之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背后,站着的,是当今圣上。”

“他又献上济世良种,于万民有大功德,受万家香火,此乃‘民心所向’。”

“如今,他更是得了龙虎山天师府的认可,身负道门正统。这便是‘道统加身’。”

朱文正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他今日此来,名为拜会,实为论道!

是想将他道家的道理,摆在我儒家的门前,与我等争一个‘道统正朔’,争一份‘教化人心’的权柄!”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衍圣公孔传庭抚须而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文正兄所言,正合我意。”

他站起身,大袖一挥,一股属于儒家宗师的浩瀚气度,油然而生。

“既然人家己经将战书递到了家门口,我等……又岂有避而不战的道理?”

“走,诸位,随我一同出去,会一会这位神京来的‘真人’!”

“也让他瞧瞧,我儒家传承千年的圣人大道,究竟是何等气象!”

说罢,衍圣公孔传庭一马当先,率领着身后数十位当世大儒,步履沉稳地,朝着府门之外,那座小小的、却又锋芒毕露的道家营寨,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