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点石成金
那山西商人乔致庸走后,指挥部里死一样的寂静,只剩下炭盆里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林好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那商人用算盘珠子给砸碎了,然后又用金条和油桶给重新拼了起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最大的底牌是手下这帮敢死敢拼的虎狼之师,是自己那些“不科学”的土匪战术。
直到今天,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王炸,是脚下这片沉默的、流着黑金和黄金的土地。
“大帅……”王大彪挠着头,第一个打破了沉默,他的表情像是第一次见到城里电灯的乡下人,充满了茫然和新奇,“那老小子说的是真的?咱们……真那么有钱?”
林好没回答,他走到地图前,伸出手,像是抚摸情人的脸颊一样,轻轻划过阿尔泰山和松嫩平原。他什么都没感觉到,但心里却像压上了一座金山,沉甸甸的,让他喘不过气,却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李墨涵。”林好忽然开口。
“属下在。”李墨涵一步上前,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你之前说,我是‘天命所归’。”林好转过身,盯着他,“现在,你觉得这‘天命’是什么?”
李墨涵不假思索,深深一躬,声音里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颤抖与狂喜:“墨涵愚钝,今日方才彻悟!大帅的‘天命’,早已超越了兵戈杀伐的‘武运’!您执掌的,是‘财禄权柄’!”
他猛地一挥袖,仿佛要将整个屋子的空气都搅动起来:“黄金、黑金,此乃大地之血脉!昔日帝王,只知征税搜刮,取之于民。而大帅您,是直接从天地间汲取财富!那乔致庸区区一介凡商,都能嗅到这股气息前来朝拜,可见大帅您如今已非凡俗君主,而是……而是执掌宝库钥匙的‘财神’临凡!”
“您一声令下,关内财富自会流淌而来,此非交易,乃是‘百川归海’!您不是在买粮,而是在向天下宣告,谁才是财富的源头!此乃‘点石成金’之术,是真正的王霸之道!”
林好听得眼皮直跳,胃里刚刚平复下去的灼烧感又开始翻腾。他只是想解决吃饭问题,怎么又成了财神爷了?
他懒得再跟李墨涵辩经,直接转向同样听得目瞪口呆的王大彪和陈博文。
“王大彪。”
“到!”
“别他妈想着招兵了。从明天起,你的任务就一个,带着你的人,给老子修路,修仓库!有多少粮食运过来,就得给老子建多大的仓!粮食要是敢在外面淋一颗雨,老子扒了你的皮当粮袋!”
“啊?是!”王大彪的脸从兴奋转为迷惑,但还是吼着应下。修仓库?这活儿听着……怎么这么不带劲?
“陈博士。”
“大帅,我在。”陈博文推了推眼镜,他已经从李墨涵的玄学理论中挣脱出来,眼神里全是技术人员面对新机遇的渴望。
林好走到他面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乔致庸会给我们带来粮食、布匹、药品,但这些都是消耗品。我要你,用黄金,给我换三样东西回来。”
“第一,人。工程师、化学家、物理学家,只要他敢来,价钱随便开。”
“第二,设备。我不管是什么,只要是能造东西的机器,尤其是精密机床、化工反应釜,有多少要多少,拆成零件也要给我运回来。”
“第三,技术资料。从炼钢到做灯泡,从造化肥到印钞票,所有的图纸、公式、专利,能买的全买,买不到的……让冷雨想办法。”
林好停顿了一下,看着陈博文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一字一顿地说道:“从今天起,兵工厂和实验室,预算无上限。我只有一个要求。”
“我要这片土地上,冒出比敌人炮楼还多的烟囱。”
陈博文的身体在微微颤抖,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面那双眼睛亮得吓人。他等这句话,已经等了太久了。他所有的科学抱负,所有的技术构想,都因为“穷”这个字被束缚在图纸上。而现在,枷锁被砸开了。
“保证完成任务!”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嘶哑,像一头被放出笼子的野兽。
三天后,第一批驼队顶着风雪抵达了黑河。带来的不是军火,而是堆积如山的粮食、棉布和药品。王大彪看着那些雪白的精盐、成袋的白面,还有一捆捆崭新的棉布,眼珠子都直了。他打了半辈子仗,抢了无数次,从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堆在一起。
“妈了个巴子的……”他抓起一把白面,看着面粉从指缝间流下,喃喃自语,“花钱……真他娘的比抢还快!”
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黑河郊外,那片被圈起来的、戒备森严的区域。这里被命名为“第一工业园区”。
陈博文博士像是换了个人,他脱下了斯文的长衫,换上了一身油腻的工装,整天泡在工地和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他从关内高价请来的十几名工程师,连同被俘的德国技师汉斯,组成了一个疯狂的技术攻坚团队。
炼油,是第一个要攻克的目标。
以前,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土法炼油,效率低下,杂质极多,坦克开起来黑烟滚滚,像是移动的烧烤架。
现在,有了从南方用黄金换来的图纸和关键设备,一座崭新的、高达二十米的分馏塔,以一种不科学的速度在冻土上拔地而生。
当第一股原油被泵入分馏塔,经过加热、气化、冷却,最终从不同的出口流淌出清澈的汽油、柴油、煤油时,整个工业区都沸腾了。陈博文用烧杯接了一杯金黄色的高标号汽油,凑到鼻子前闻了闻,那刺鼻的、纯粹的工业味道,让他几乎流下泪来。
科学,回来了。
紧接着是子弹生产线。
过去,黑北军的子弹口径五花八门,全靠缴获和手工复装,打一枪都得心疼半天。王大彪的部队甚至有过用弓箭和大刀打冲锋的经历。
现在,一条完整的7.62毫米口径子弹生产线,被拆成数千个零件,秘密运抵黑河,然后在陈博文和工程师们的指挥下,被奇迹般地重新组装起来。
当那台巨大的冲压机第一次启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哐当”一声,一枚黄澄澄、闪着金属光泽的铜制弹壳从流水线上跳出来时,负责看守的王大彪,一个铁塔般的汉子,竟看得痴了。
他小心翼翼地捡起那枚还带着机器余温的弹壳,放在手心,翻来覆去地看。这东西,比他缴获过的任何战利品都漂亮。
很快,弹壳被装上底火、发射药,压上弹头。当第一批“黑北造”子弹被装进弹药箱,一箱箱地运进新建的仓库时,那种视觉冲击力,远比“熔城为棺”的传说更让士兵们感到安心。
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为打光了子弹而发愁了。
林好站在工业园区最高的了望塔上,俯瞰着这一切。远处,是排队领取新棉衣和白面的百姓。近处,是拔地而起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机油和滚烫钢铁混合的味道。
这味道,呛人,但让他踏实。
李墨涵不知何时也站到了他身边,指着那些烟囱,神情肃穆地说道:“大帅请看,此非烟囱,乃是我黑北之气运华盖!一柱冲天,引八方财源;二柱并立,定四海安宁!如今百柱林立,正是龙气升腾,基业已成之兆啊!”
林好没有理会他的“妙论”。他看着那些烟囱,看着那些忙碌的工人,看着远处铁路上传来的汽笛声,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土匪头子,而是一个庞大机器的操纵者。
他轻轻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为眼前这幅画卷,下了一个最终的定义:
“这不科学……但这他妈的,是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