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公里以外(十六)(117)
五百公里以外(十六)
第十六章 调令背后
回到临江的第二天,王新文刚进办公室就感觉到气氛不对。同事们看他的眼神躲躲闪闪,陈明更是直接把他拉到走廊角落。
"出大事了,"陈明压低声音,"赵局长要调你去青山镇农技站!"
王新文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刚下的文,说是'加强基层力量'。"陈明撇嘴,"谁不知道这是秋后算账?你拒绝去电商办,现在人家给你穿小鞋呢!"
王新文胸口发闷。青山镇是临江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山路崎岖,条件艰苦。所谓的"农技站"只有三个人,负责全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什么时候报到?"
"下周。"陈明同情地拍拍他肩膀,"别太担心,说不定过几个月就能调回来。"
走进办公室,刘大姐——现在是刘主任了——正等着他。牛局长退休后,马副局长没能接任,赵副局长顺利上位,刘大姐也跟着水涨船高,当上了办公室主任。
"小王啊,"她笑容可掬,但眼神冰冷,"休息好了?家里老人没事了吧?"
"谢谢关心,已经出院了。"王新文平静地回答。
"那就好。"刘大姐推过来一份文件,"局里研究决定,调你去青山镇农技站任技术员,加强基层力量。下周一报到。"
王新文翻开文件,上面白纸黑字写着他的名字,还盖着鲜红的公章。这显然不是商量,而是通知。
"我能问问为什么是我吗?"他抬头问道。
"工作需要嘛。"刘大姐官腔十足,"你在柑橘项目上表现突出,基层正需要你这样的技术骨干。"
走出刘主任办公室,王新文站在走廊窗前深呼吸。窗外的临江县城在阳光下显得平静祥和,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这个调令表面上是平级调动,实则是明升暗降,把他从局机关发配到偏远乡镇。
中午吃饭时,陈明给他分析了局势:"赵局长这是要清除马局长的旧部。你不站队,还拒绝他的调令,自然成了靶子。"
"我算什么旧部..."王新文苦笑,"就是个普通科员。"
"但你跟马局长走得近啊,还跟他一起去省厅汇报。"陈明摇头,"官场就这样,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下午,王新文提前下班,直接去了县医院。苏芷晴刚结束一台手术,疲惫地揉着肩膀走出手术室。看到他站在走廊上,她明显愣了一下。
"怎么这个点来了?"
"有事想跟你商量。"王新文声音低沉。
他们走到医院后面的小花园。王新文把调令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包括背后的政治因素。
苏芷晴听完,沉思了一会儿:"你想去吗?"
"当然不想!青山镇那么远,条件又差..."
"那就不去。"苏芷晴干脆地说。
王新文苦笑:"哪有那么简单?这是正式调令,不服从就是违反工作纪律。"
"那就申请调回来,"苏芷晴看着他,"或者...辞职。"
"辞职?"王新文瞪大眼睛,"我好不容易考上的编制..."
"编制真的那么重要吗?"苏芷晴反问,"比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还重要?"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在王新文心上。是啊,当初他为了编制来到临江,为了编制忍受各种不如意,甚至差点为了编制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尊严。编制真的值得这一切吗?
"我...不知道。"他最终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苏芷晴握住他的手:"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如果去青山镇,周末我可以去看你;如果辞职,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句简单的"我们一起"让王新文眼眶发热。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
"我想先去看看情况,"他最终决定,"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再考虑其他选项。"
苏芷晴点点头:"很理性的决定。记住,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回家路上,王新文绕道去了组织部,查阅了青山镇农技站的资料。这个站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负责全镇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站里有三个编制,目前只有站长和一个老技术员在岗,第三个人的位置空了半年多。
"条件确实艰苦,"组织部的老同学私下告诉他,"但也不是全无好处。基层经历对以后晋升有帮助,而且青山镇最近在搞生态农业试点,有省里的专项资金。"
这个信息让王新文稍微安心了些。也许这次调动不全是坏事?至少能让他远离局机关的勾心斗角,专注于专业工作。
晚上,王新文约了陈明吃饭,算是告别。陈明喝了两杯啤酒就开始大吐苦水:"赵局长上台后,局里风气全变了。天天开会喊口号,实事一件不干..."
"你小心点说话,"王新文环顾四周,"隔墙有耳。"
"我怕什么?"陈明满不在乎,"大不了也把我发配到乡镇去!"
酒过三巡,陈明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有个想法。县里不是要搞农产品电商平台吗?我一直想做这个,但局里那些老古董根本不支持..."
"你想辞职?"王新文惊讶地问。
"嗯,跟几个朋友合伙。"陈明眼中闪着光,"现在政策好,大学生返乡创业有补贴。与其在机关里混日子,不如出去闯闯。"
这个想法大胆得让王新文咋舌。陈明是土生土长的临江人,家里好不容易供出他这么个公务员,要是辞职创业,还不把父母气死?
"你爸妈知道吗?"
"当然不知道!"陈明大笑,"等做出成绩再告诉他们。怎么样,有兴趣一起干吗?"
王新文摇摇头:"我先去青山镇看看。不过...如果需要帮忙,随时联系。"
回家后,王新文给苏芷晴发了条消息,说了陈明的创业想法和自己的决定。苏芷晴回复很快:"陈明有魄力。至于你,无论选择哪条路,只要是自己认真考虑的就好。"
躺在床上,王新文回顾这两年在临江的经历——从最初的抗拒到慢慢接受,从盲目追求编制到开始思考真正想要的生活。五百公里外的这个小县城,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他人生的重要一站。而即将开始的青山镇工作,无论好坏,都将成为新的篇章。
周末,王新文收拾好行李,准备周一前往青山镇报到。苏芷晴来帮他整理东西,两人默契地避开了沉重的话题,只是闲聊着日常。
"听说青山镇的星空特别美,"苏芷晴折叠着衣服说,"没有光污染,能看到银河。"
"那我每晚拍给你看。"王新文笑道。
"周末有空我会去看你,"苏芷晴把叠好的衣服放进箱子,"正好可以调研一下那边的中药材种植情况,医院一直想开发本地药材资源。"
王新文突然拉住她的手:"谢谢你...这段时间的支持。"
苏芷晴轻轻回握:"我们之间,不需要说这些。"
简单的动作,却胜过千言万语。在这个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是一个眼神、一次握手,就足以传达彼此的心意。
周一一早,王新文登上了开往青山镇的班车。车子驶出县城,窗外的景色逐渐从楼房变成田野,再到起伏的山峦。他掏出手机,给苏芷晴发了条消息:"出发了。突然想起两年前第一次来临江的情景,也是这么忐忑不安。"
回复很快来了:"这次不一样。这次有人在等你回来。"
看着这条消息,王新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是啊,无论青山镇的生活多么艰苦,他知道五百公里外的临江县城,有一个人,一盏灯,在等待他的归期。这种确定感,比任何编制都更让人安心。
车子在山路上颠簸前行,王新文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心中不再有初来临江时的迷茫和抗拒。相反,他隐约感到,这段基层经历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生活总是这样,在看似最困难的转角处,藏着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