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绝人之路(三)(152)

天无绝人之路(三)

期中考试后的第一个周末,张立国一家围坐在餐桌旁,面前摊开着张浩的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秋天》,张浩得了28分(满分40),在班里处于中游水平。

"老师说我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充分。"张浩撅着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试卷边缘。

林晓芸拿起试卷仔细阅读。儿子的作文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但确实如老师所说,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浩浩,你写秋天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

张浩歪着头想了想:"就是...树叶黄了,天气凉了,可以穿外套了。"

张立国和林晓芸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刚刚停掉了张浩的作文辅导班,正打算自己接手这部分教学。

"这样吧,"张立国拍拍儿子的肩膀,"明天我们一起去公园,好好观察一下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回来重写这篇作文,怎么样?"

张浩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不用去补习班?"

"不用。"林晓芸笑着说,"爸爸妈妈当你的作文老师。"

当晚,等张浩睡下后,张立国和林晓芸在书房里开了个小会。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他们刚搜索到的"小学作文教学指南"。

"我觉得我们可以分工合作。"张立国翻看着笔记,"你文笔好,负责教浩浩写景抒情的文章;我逻辑性强,负责教他议论文和说明文。"

林晓芸点点头:"有道理。不过我们得先提升一下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点开一个网页,"你看这个,deepseek教育平台,里面有各年级的作文范文和教学视频。"

两人凑在屏幕前研究起来。张立国发现这个平台功能比他想象的强大——不仅可以按年级、题材分类搜索范文,还能Ai智能评阅作文,甚至有针对特定题目的写作指导。

"这个太有用了。"张立国感叹,"你看,输入'我眼中的秋天',立刻出来十几篇同题范文,还有名家描写秋天的段落。"

林晓芸兴奋地指着屏幕:"这里还有评分标准解析!知道老师看重哪些点,我们辅导起来就有针对性了。"

他们打印了几篇高分范文和名家段落,仔细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两人却越讨论越精神。

"晓芸,"张立国突然笑着说,"我发现你讲解写作特别有条理,比很多专业老师都强。"

林晓芸脸微微泛红:"真的吗?我以前在学校确实经常帮同学修改作文..."

"说不定你当初该去当语文老师。"张立国半开玩笑地说。

"那你呢?"林晓芸反击,"你分析议论文结构时,逻辑清晰得吓人。我看你当个培训讲师完全没问题。"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突然多了一种奇妙的可能性。但谁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毕竟他们都有各自的正职工作。

第二天阳光正好,一家三口来到了附近的湿地公园。与往常走马观花不同,这次他们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观察。

"浩浩,你看那片银杏。"林晓芸指着远处,"注意看叶子的颜色,不是简单的黄色,而是..."

"金灿灿的,像小扇子一样!"张浩抢着说,眼睛亮晶晶的。

"对!"林晓芸鼓励道,"再闻闻空气,有什么味道?"

张浩深深吸了一口气:"有...树叶的味道,还有...泥土的味道,凉凉的。"

张立国补充道:"注意听,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

"咔嚓咔嚓的!"张浩兴奋地跳了几下,故意踩踏厚厚的落叶层。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观察,林晓芸不断引导儿子注意各种细节——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候鸟飞过的队形,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光斑...张立国则负责记录这些观察,并教儿子如何将零散的印象组织成有条理的描述。

中午野餐时,张浩已经自发地开始描述食物:"妈妈做的三明治,面包软软的,边缘有点脆,里面的火腿粉红粉红的,生菜绿得发亮..."

林晓芸惊喜地看着丈夫:"他开窍了!"

回家后,张浩迫不及待地重写作文。这一次,他的笔下流淌出鲜活的画面:"秋天是一位神奇的画家,把银杏染成金色,枫叶涂成红色。走在公园的小路上,脚下传来'咔嚓咔嚓'的歌声,那是落叶在和我打招呼..."

林晓芸只做了少量修改,第二天张浩把作文带到学校,语文老师当堂朗读了这篇作文,并给了全班最高分38分。

"爸!妈!"放学回家的张浩冲进门,书包都没放下就挥舞着试卷,"老师说我进步超大!还问我是怎么突然开窍的!"

张立国抱起儿子转了个圈:"因为我们家有个小作家啊!"

林晓芸接过试卷,看着上面红艳艳的分数和老师鼓励的评语,眼眶有些发热。她想起之前花大价钱报的作文班,老师总是给些模版化的套路,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当晚,他们决定把这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扩展到所有类型的作文。张立国负责的议论文教学更有意思——他选择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比如"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先让张浩表达观点,然后一起上网查资料,最后组织论据。

"议论文就像盖房子,"张立国用儿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观点是地基,论据是砖块,论证过程就是水泥,把它们牢固地粘合在一起。"

为了增加趣味性,他们甚至在家举办小型辩论赛,林晓芸当裁判,父子俩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种活泼的方式让张浩迅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个月后的单元测验,张浩的作文破天荒地得了满分。消息传来时,张立国正在公司开会。手机震动,是林晓芸发来的微信,只有短短一句话:"浩浩作文全班第一,老师说要推荐参加区里比赛。"

张立国盯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同事好奇地看他,他只好假装咳嗽掩饰情绪。会议一结束,他立刻给家里打电话,听到儿子兴奋的声音:"爸!老师说我的作文可以拿去发表!"

"太棒了!"张立国真心实意地感到骄傲,"晚上我们好好庆祝一下!"

那天晚上,他们没点外卖,而是全家一起下厨。张浩负责洗菜,林晓芸掌勺,张立国打下手。厨房里热气腾腾,笑声不断。饭后,张浩主动提出要写一篇《我们家的厨房》,把这次温馨的经历记录下来。

看着儿子专注写作的背影,林晓芸轻声对丈夫说:"没想到我们自己教的效果这么好。以前总觉得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其实有些东西,外人再专业也比不上父母的用心。"

张立国点点头,想起什么似的拿出手机:"对了,今天王总找我谈话,说公司准备拓展培训业务,问我有没有兴趣兼任内训讲师。"

林晓芸眼睛一亮:"真的?那不正适合你吗!这段时间教浩浩,你的教学能力可是突飞猛进。"

"我也在考虑。"张立国挠挠头,"虽然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能多份收入,而且..."他停顿了一下,"说实话,我发现自己挺享受教学过程的。看到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的表情,特别有成就感。"

"就像看浩浩开窍时的感觉?"林晓芸微笑。

"没错。"张立国也笑了,"我在想,说不定将来我们可以开个小型的家长课堂,分享自主辅导的经验。这段时间我们积累了不少实用方法。"

这个想法让两人都兴奋起来。他们开始认真讨论可能性,甚至粗略规划起课程内容。张浩写完作文过来时,发现父母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你们在说什么呀?"小男孩好奇地问。

张立国把儿子拉到身边:"我们在想,也许以后可以帮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教他们怎么辅导孩子学习。你觉得怎么样?"

"太酷了!"张浩欢呼,"那我可以当小助手吗?我可以告诉他们,我爸妈是最好的老师!"

林晓芸搂住儿子,亲了亲他的额头:"你才是我们最好的小老师。教你的过程,让我们学到了更多。"

夜深了,张浩睡下后,张立国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的教学心得。他创建了一个文件夹,分门别类地收集范文、教学方法、亲子互动技巧...林晓芸端来一杯热茶,站在他身后看着屏幕。

"认真的张老师。"她打趣道。

张立国握住她的手:"说真的,晓芸,这段时间虽然起因是经济压力,但我感觉我们反而找到了更珍贵的东西。"

林晓芸明白他的意思。失业危机迫使他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盲目跟风报班到理性规划教育,从依赖外部机构到发掘自身潜能。这个过程艰难却充满惊喜。

"我明天去和院长谈谈,"林晓芸突然说,"医院一直缺健康教育讲师,我的护理经验加上现在的教学实践,也许是个机会。"

张立国转身惊讶地看着妻子:"你想转行?"

"不是完全转行。"林晓芸解释道,"可以兼职开始试试。就像你说的,教别人的感觉...很特别。"

两人相视而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新的可能性。窗外,秋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张立国想起儿子作文里的那句话:"秋天不仅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他关上电脑,揽着妻子走向卧室。明天还有工作,还有教学,还有生活的种种挑战。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妙的踏实感——无论前路如何,只要保持这种学习和适应的勇气,天无绝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