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四)(230)
隔壁老王(四)
周六清晨,王建国站在衣柜前犹豫不决。三套衣服整齐地摊在床上——藏青色西装太正式,浅灰色休闲装太随意,米色夹克又显得过于年轻。最终他选了那件深蓝色的 polo 衫,是去年生日儿子送的。
"爸,你这是要去见国家领导人?"王磊靠在门框上,手里端着咖啡,嘴角挂着促狭的笑。他原本计划今天回上海,特意改签了车票,说要看看父亲约会的样子。
"胡说什么。"王建国耳根发热,对着镜子又理了理头发,"就是普通朋友逛博物馆。"
"嗯,普通朋友。"王磊点点头,故意拉长声调,"所以需要喷古龙水?"
王建国手一抖,香水瓶差点掉在地上。自从刘美娟那场闹剧后,儿子在家多住了一周,父子关系比过去十几年都要亲近。但这种调侃还是让他这个做父亲的不适应。
"对了,"王磊突然正色道,"我查了刘美娟的背景。她前夫根本没死,只是离婚后去了广东打工。而且..."他递过手机,"你看这张照片。"
照片上的刘美娟挽着一个中年男人的手臂,两人亲密地站在某小区门口。日期显示是上周拍的。
"这是..."
"她前夫,半个月前回来了。"王磊冷笑,"看来骗你不成,又回去找原配了。"
王建国盯着照片,心里五味杂陈。半年的婚姻闹剧,险些毁了他的健康和名誉,对刘美娟而言却只是一场随时可以抽身的游戏。
"别想了爸,今天好好玩。"王磊拍拍他的肩,"张老师等很久了。"
市博物馆门前,张淑芬一袭淡绿色连衣裙,撑着一把碎花阳伞,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看到王建国走来,她收起伞,嘴角微微上扬。
"等很久了?"王建国小跑几步上前。
"刚到。"张淑芬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几秒,"今天很精神。"
简单的夸奖让王建国心跳加速。他们并肩走进博物馆,凉爽的空调风扑面而来。明清书画展在二楼专题展厅,参观的人不多,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几个艺术生模样的年轻人。
"看,这是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图》。"张淑芬在一幅水墨画前驻足,声音轻柔,"你注意到笔法了吗?柔中带刚,就像你的字。"
王建国凑近细看,不经意间闻到张淑芬发丝间淡淡的桂花香。他悄悄瞥了一眼身旁的女人——阳光下能看到她眼角的细纹和几根白发,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有神,专注欣赏画作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幅画让我想起苏轼的《赤壁赋》。"王建国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艺术却能永恒。"
张淑芬转头看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也喜欢苏轼?"
"淑芬...我亡妻最喜欢他的词。"王建国轻声说,"她名字里也有个'淑'字。"
一阵沉默。王建国担心提起亡妻会让张淑芬尴尬,却见她温柔地笑了:"她一定是个很有品味的女性。"
"是啊,她..."王建国突然哽住,视线模糊起来。六年了,他第一次能平静地谈起淑芬而不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张淑芬善解人意地没有追问,只是轻轻握住他的手,很快又松开:"前面有唐伯虎的真迹,去看看?"
那只手留下的温度久久不散。王建国跟着她穿过展厅,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淑芬在天之灵,正通过这个与她同名的女人,给予他重新开始的祝福。
中午,他们在博物馆的茶室用餐。透过落地窗能看到外面的喷泉和绿树,环境雅致安静。
"你儿子很优秀。"张淑芬小口啜饮着菊花茶,"那天虽然只简单聊了几句,但能看出教养很好。"
"他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高管,工作忙,不常回来。"王建国顿了顿,"其实...他和你女儿是大学同学。"
张淑芬的茶杯停在半空:"真的?哪个学院的?"
"经济学院,王磊是08级的。"
"那确实是小芬的同届!"张淑芬眼睛一亮,"世界真小。她后来去英国读了硕士,现在在那边工作。"
王建国点点头:"王磊提过,说当年系里有个才女,成绩总是压他一头,原来是你女儿。"
两人相视一笑,距离似乎又拉近了些。聊到子女,聊到各自的职业生涯,聊到退休后的生活...话题如涓涓细流,自然顺畅。王建国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愉快地与人交谈了。
"下周社区有个重阳节活动,我负责组织。"分别时,张淑芬说,"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帮忙写几幅字,送给社区的高龄老人。"
"当然,乐意之至。"王建国不假思索地答应,随即想起什么,"对了,我儿子说...说想请你吃顿饭,感谢你上次识破刘美娟的骗局。"
张淑芬微微脸红:"举手之劳而已。不过...我很乐意。"她看了看表,"我该走了,女儿约了视频通话。"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王建国站在原地许久,直到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爸,战况如何?"王磊的声音充满八卦的兴奋。
"什么战况...我们在看展览,刚结束。"王建国努力保持严肃,却掩不住语气中的轻快。
"哦~看来很顺利嘛。"王磊笑道,"对了,我查到更多关于刘美娟的事。她前夫回来是因为查出肝硬化,需要钱治疗。我担心她还会来找你麻烦。"
王建国的好心情顿时蒙上阴影:"她不是已经..."
"那种人不会轻易放弃的。"王磊叹了口气,"爸,你还是小心点。我改签了今晚的车票,明天公司有重要会议。"
回家路上,王建国买了些水果和熟食。推开门,屋里静悄悄的,儿子已经走了,留了张字条在餐桌上:"爸,冰箱里给你包了饺子,记得吃。周末我带小彤回来看你。对了,张老师不错,加油!"
看着儿子工整的字迹,王建国眼眶发热。淑芬走后,是儿子一直试图填补他生活中的空白,只是他太沉浸在悲伤中,忽略了这份心意。
晚上,他给张淑芬发了条微信,感谢她今天的陪同。对方很快回复:"我也很开心。下周重阳节活动见。"
简单的一句话,王建国反复读了好几遍。正要关机睡觉,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跳出来:"王大哥,我是美娟。有重要的事找你,关于我们的孩子。"
王建国的手指僵在屏幕上。孩子?不是已经证明是假怀孕了吗?他犹豫着是否该告诉儿子,又怕影响他工作。最终,他决定先不理睬,看对方还有什么花招。
第二天清晨,门铃刺耳地响起。王建国透过猫眼一看,浑身血液几乎凝固——刘美娟站在门外,怀里抱着个婴儿。
"王大哥,开门啊!"刘美娟的声音带着哭腔,"你看看我们的儿子!"
王建国的手在门把上颤抖。理智告诉他不要开门,但那个婴儿的啼哭声却揪着他的心。万一...万一是真的呢?
门一开,刘美娟就挤了进来,把襁褓往他面前送:"你看,多像你!"
婴儿红扑扑的小脸皱成一团,正在哇哇大哭。王建国下意识地后退两步:"这...这不可能!上次你..."
"上次是我糊涂,怕你不认账才撒谎的。"刘美娟泪眼婆娑,"但我真的生了你的孩子。你看这鼻子,跟你一模一样!"
王建国仔细端详婴儿,确实有几分相似,但他已经不是半年前那个容易轻信的王局长了。
"我们需要做亲子鉴定。"他冷静地说。
"做就做!"刘美娟突然强硬起来,"但在这之前,你得负起责任!孩子奶粉钱、尿布钱,还有我的营养费,一个月至少五千!"
果然还是为了钱。王建国松了口气,同时又感到一阵悲哀。这个曾经同床共枕的女人,如今抱着个不知哪来的婴儿,理直气壮地来敲诈他。
"刘美娟,别闹了。"他疲惫地说,"我知道你前夫回来了,还生病需要钱。但这不是骗人的理由。"
刘美娟脸色一变:"谁...谁说我骗人?这就是你的种!你要不认,咱们法庭见!"
她气呼呼地把孩子放在沙发上,开始用手机拍照:"我要让所有人都看看,水利局退休局长始乱终弃,连亲生儿子都不认!"
王建国想去抢手机,又怕伤到婴儿,只能站在原地干着急。正在僵持时,门铃又响了。
"王局长,您在吗?"是张淑芬的声音。
王建国如蒙大赦,赶紧开门。张淑芬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看到屋内的情景明显一怔。
"抱歉,我不知道你有客人..."
"不,你来得正好!"王建国几乎是用求救的眼神看着她,"这位是刘美娟,她声称这个孩子是我的。"
张淑芬的目光在刘美娟和婴儿之间转了一圈,镇定地走进来:"是吗?多大了?"
"三...三个月。"刘美娟明显紧张起来,"你谁啊?关你什么事?"
"我是社区志愿者,负责新生儿登记。"张淑芬面不改色地撒谎,"能看看孩子的出生证明吗?"
刘美娟抱紧婴儿:"关你屁事!王建国,你就这么对我?找个外人来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张淑芬不慌不忙地走近,仔细观察婴儿:"三个月大的孩子,应该会抬头了。能让我看看吗?"
不等刘美娟反应,她轻轻掀开襁褓一角,露出婴儿的后颈,然后对王建国使了个眼色。
"刘女士,这孩子至少六个月大了。"张淑芬的声音冷静而权威,"而且我猜,是你亲戚的孩子吧?他耳朵的形状和你一模一样。"
刘美娟脸色刷白,猛地抱起孩子就往门外冲,差点撞倒张淑芬。门"砰"地一声关上,留下王建国呆立原地。
"你...你怎么知道?"他结结巴巴地问。
"医学常识。"张淑芬整理了一下被撞歪的衣领,"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婴儿发育程度差别很大。而且..."她犹豫了一下,"那孩子后颈有块胎记,和刘美娟耳朵后面的一模一样,应该是家族遗传。"
王建国双腿发软,跌坐在沙发上。张淑芬倒了杯水递给他,手轻轻搭在他肩上:"要不要报警?"
"算了..."王建国摇头,"她也是走投无路了。前夫生病需要钱..."
"你太善良了。"张淑芬叹了口气,"不过,也许这正是你的可贵之处。"
阳光透过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王建国抬头看着张淑芬逆光的侧脸,突然有种想倾诉的冲动。
"淑芬,我..."
电话铃声打断了他。是王磊。
"爸!刘美娟是不是又去找你了?"儿子声音急促,"我刚收到朋友消息,说她借了个孩子准备敲诈你!"
"已经解决了。"王建国看了张淑芬一眼,"多亏张老师在这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爸,把电话给张老师。"
张淑芬接过手机,走到阳台去接听。王建国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对话:"不会...放心...你父亲...好人..."
几分钟后,张淑芬回来,把手机还给他,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你儿子很关心你。"
"他说什么了?"
"他说..."张淑芬突然脸红了,"他说希望有机会请我吃饭,正式认识一下。"
王建国的心跳漏了一拍。儿子这是在...替他表白?
"那...你愿意吗?"他鼓起勇气问。
张淑芬低头整理文件袋,取出一叠纸:"其实我今天来,是想请你看看这个。社区准备办个老年书法班,想请你当老师。不过现在看来..."她抬头,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我们得先解决你的个人问题。"
王建国接过文件,两人的手指不经意相触,谁都没有立即缩回。阳光照在纸上"夕阳红书法班策划书"几个大字上,也照在两双不再年轻却依然温暖的手上。
一周后的重阳节活动上,王建国挥毫泼墨,为社区老人写"寿"字。张淑芬在一旁帮忙铺纸磨墨,两人配合默契。不少邻居投来好奇的目光,但这次,王建国不再躲闪,而是坦然接受。
活动结束,他们并肩走出社区中心。秋日的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融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淑芬,"王建国突然站定,"下周末我儿子回来,你...愿意一起吃个饭吗?"
张淑芬望着远处渐渐西沉的太阳,轻轻点头:"好啊。不过在此之前..."她从包里拿出两张票,"明天有场古琴演奏会,朋友送的。听说你年轻时学过?"
王建国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告诉我的。"张淑芬笑了,"他说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是这些年都荒废了。"
原来儿子背地里做了这么多工作。王建国接过票,指尖再次与张淑芬相触。这一次,他鼓起勇气,轻轻握住了那只温暖的手。
"明天见。"他说。
"明天见。"张淑芬没有抽回手。
夕阳西下,两个身影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坐了很久很久,直到路灯一盏盏亮起,照亮他们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