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陷阱(二)(213)
点赞陷阱(二)
社区讲座结束后的第三天,方明正在修理厂里更换一辆suv的刹车片,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他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掏出来一看,是陈默发来的消息:"今晚有空吗?发现点新情况。"
方明回复了一个"ok"的表情。自从上次那件事后,陈默成了他反诈知识的"技术顾问",而他则成了陈默的"案例提供者"。
傍晚六点,方明锁上修理厂的大门,驱车前往陈默公司所在的科技园区。初夏的晚风透过车窗吹进来,带着城市特有的喧嚣和汽油味。导航显示还有二十分钟车程,方明打开了收音机,本地新闻正在报道一起网络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通过虚假投资平台,诱骗受害人转账,涉案金额高达120万元..."
方明皱了皱眉,关掉了收音机。自从开始关注反诈,他发现自己对这类新闻异常敏感,就像修车时听到发动机的异响一样,立刻能察觉到问题所在。
陈默的公司在科技园B栋17层。方明刚出电梯,就看见穿着黑色t恤的陈默站在玻璃门前招手。与往常不同,陈默今天显得格外兴奋,眼睛里闪着光。
"你可算来了。"陈默领着方明穿过开放式办公区,来到一间挂着"网络安全实验室"牌子的房间,"我们追踪到那个'暗信'的服务器了。"
房间里还有两个人,一个年轻女孩正盯着三块显示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另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她身后,抱着双臂观看屏幕上的数据流。
"介绍一下,这是我同事小李和王总监。"陈默简单介绍道,"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方明,那个识破点赞骗局的车行老板。"
小李转过头,冲方明点点头,又立刻转回去继续工作。王总监则走过来和方明握了握手:"久仰,你的反诈文章我们团队都学习了,写得非常接地气。"
方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把亲身经历写出来而已,专业的东西还得靠你们。"
"来看看这个。"陈默把方明拉到一台显示器前,屏幕上是一个复杂的数据流向图,"这是'暗信'软件的后台通信路径,我们逆向分析了它的代码,发现它会将窃取的信息发送到这个ip地址。"
方明盯着那串数字,虽然看不懂技术细节,但能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能确定位置吗?"
"在境外,但控制端在国内。"小李接话道,她的声音清脆而冷静,"我们监测到至少有五个诈骗团伙在使用这个平台,你遇到的'林雅'只是其中之一。"
王总监补充说:"更麻烦的是,他们每两周就会更换一次服务器地址,手法很专业。"
陈默调出另一个窗口,显示出一张聊天记录截图:"这是最新发现的诈骗话术,已经升级了。不再直接要求下载软件,而是先引导受害者进入一个看似正规的兼职群。"
方明凑近屏幕,看到截图上的对话:
【招聘抖音点赞员,日结100-300元,正规平台担保,无需押金】
【工作时间自由,宝妈、学生均可】
【点击链接加入官方接单群】
"看起来很正规啊。"方明皱眉道。
"这就是高明之处。"陈默点击了几下,调出另一个页面,"这个'官方群'其实是诈骗分子伪装的,入群后会有人私聊你,发一个伪装成任务平台的App下载链接。"
小李切换屏幕,展示出一个蓝色图标的App界面:"看,这个界面模仿了正规兼职平台的设计,甚至还有虚假的用户评价和营业执照。"
方明感到一阵寒意:"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来。"
"没错。"王总监点点头,"受害者下载后,前几单确实能拿到小额报酬,等信任建立后,骗子就会以'升级会员'、'缴纳保证金'等名义要求转账,有人最多被骗了十几万。"
陈默拍了拍方明肩膀:"你当时能识破,真的很厉害。大多数人到转账那步才意识到被骗,但为时已晚。"
方明想起那6块钱的转账,手心冒出冷汗:"现在怎么办?"
"我们已经把证据打包交给警方了。"王总监说,"但这类案件侦破难度大,主谋多在境外,国内只有一些'小鱼小虾'。"
陈默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方明,警方没联系你吗?我记得他们说要找你做证人。"
"联系了,约了下周一去反诈中心做正式笔录。"方明回答,突然有个想法,"你们这些技术分析...普通人能看懂吗?我想把这些新骗术也写到文章里。"
小李和王总监对视一眼,王总监笑了:"当然可以,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传译者',把技术语言变成老百姓能理解的话。"
当晚,方明回到家已是十一点多。他打开电脑,将今天学到的内容整理成文档。窗外,城市的灯光依然明亮,偶尔有汽车驶过的声音。他想起陈默展示的那些数据,每一行代码背后,可能都是一个家庭的积蓄被掏空。
第二天一早,方明比平时早一小时到达修理厂。他把昨晚整理的防诈提示打印出来,贴在了客户休息区的墙上。第一条就是:"凡是要求下载不明App的兼职,都是诈骗!"
九点整,第一位顾客上门——一辆发动机故障的旧款丰田。车主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在等待检修时,注意到了墙上的防诈提示。
"老板,你也关注这个啊?"车主指着墙上的海报问道。
方明从车底滑出来,擦了擦手:"是啊,现在骗术太多了。您遇到过?"
"差点!"车主掏出手机,翻出一条短信,"昨天收到的,说什么我中奖了,要点链接领取。我一看就知道是骗子。"
方明走过去看了看那条短信,内容拙劣,但号码伪装成了"":"这种还算好识破,现在更多的是伪装成正规平台的。"
他给车主讲了"暗信"骗局的升级版,对方听得连连点头:"这些骗子太可恶了!我邻居老太太就被骗了两万养老金,现在整天以泪洗面。"
方明心里一动:"您要是方便,可以告诉邻居阿姨,下周我们社区还有反诈讲座,民警会教大家怎么追回损失。"
车主感激地记下了时间地点。方明突然意识到,他的修理厂不知不觉成了反诈信息的中转站。这个发现让他感到一种奇妙的满足感,比修好一辆疑难故障车还要强烈。
周一上午,方明如约来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待他的是上次去修理厂的那位年轻警官,警服上的名牌写着"林浩"。
"方先生,感谢配合。"林警官带他进入一间会议室,"今天主要是完善案件细节,请您再详细描述一下与'林雅'的接触过程。"
方明把经过复述了一遍,林警官认真记录。中途进来一位年纪稍大的警官,自我介绍是反诈中心的张队长。
"方先生,您的警觉性帮了我们大忙。"张队长坐下来说,"根据您提供的线索,我们锁定了一个专门负责'引流'的犯罪团伙。"
"引流?"方明第一次听到这个术语。
"就是负责把潜在受害者引入骗局的环节。"张队长解释道,"像您遇到的'林雅'账号,就是典型的引流角色。他们广撒网,筛选出容易上当的人,再转给专门的'话务组'实施深度诈骗。"
林警官调出一张组织结构图:"这个团伙分工明确,有技术组负责制作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话务组负责与受害者沟通,洗钱组负责转移资金。"
方明看着那张复杂的网络图,感到一阵眩晕:"这么多人..."
"这还是冰山一角。"张队长叹了口气,"更麻烦的是,这些团伙往往租用境外服务器,使用虚拟货币交易,给侦破带来很大难度。"
做完笔录,张队长突然问道:"方先生,有兴趣参观一下我们的反诈中心吗?"
方明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邀请,立刻答应了。跟随张队长穿过几道安全门,他们来到一个宽敞的大厅,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忙碌,墙上巨大的电子屏显示着各种数据和地图。
"这里是我们的大脑。"张队长自豪地介绍,"每天分析上千条诈骗线索,拦截可疑交易。"
方明注意到一个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字:"这是..."
"今日预警数据。"旁边一位女警员解释道,"每秒钟我们系统都在扫描全市的通讯网络,发现可疑通话和短信就会自动标记,并发送防骗提醒。"
正说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张队长接听后,表情变得严肃:"好,我们马上准备。"
挂断电话,他对林警官说:"陈默他们锁定了一个重要目标,行动组请求技术支持。"
林警官看向方明:"就是分析'暗信'软件的那个技术团队,他们发现了一个国内控制端的位置。"
方明心跳加速:"我能...旁观吗?"
张队长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可以,但不能干扰工作。"
接下来的两小时,方明目睹了一场无声的电子战。技术人员追踪着ip地址的跳转,分析数据包的流向,最终锁定了一处位于城郊的出租屋。
"就是这里!"陈默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这个ip正在与多台感染'暗信'的手机通信,极可能是话务组的据点。"
张队长立即下令行动组出发。方明被安排在指挥中心旁观,通过实时画面观看抓捕过程。
屏幕上,便衣警察包围了一栋普通的三层民房。突入后,画面里出现了十几个年轻人,每人面前摆着多部手机和电脑,墙上贴着"话术指南"和"业绩表"。
"全部控制住了。"对讲机里传来现场警官的声音,"查获作案手机52部,电脑8台,还有大量银行卡和身份证复印件。"
方明盯着屏幕上那些年轻的面孔,最大的看起来不过二十五六岁。他们中的大多数表情麻木,只有少数人露出惊慌的神色。
"这些都是底层操作员。"张队长解释道,"真正的主谋从不会亲自露面。"
行动结束后,方明在反诈中心门口遇到了匆匆赶来的陈默。两人找了家附近的咖啡馆坐下。
"怎么样,大开眼界吧?"陈默灌了一大口冰美式,眼睛下方的黑眼圈显示他可能通宵工作了。
方明点点头:"没想到背后这么复杂。那些被抓的...都很年轻。"
"是啊。"陈默的表情变得复杂,"我审过几个类似的案子,很多操作员自己都不知道在犯罪,以为只是普通的'网络推广'工作。"
"那个'林雅'账号呢?"
"在其中一台电脑上发现了登录记录。"陈默拿出平板,调出一张照片,"操作它的是个22岁女孩,大专毕业,原本应聘的是'网络客服'。"
方明看着照片上那张稚气未脱的脸,难以将她与精心设计的骗局联系起来:"她知道自己犯法吗?"
"知道,但觉得'又没人拿刀逼着他们转账'。"陈默摇摇头,"这些人被洗脑了,认为被骗的人是活该贪心。"
接下来的两周,方明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他的修理厂成了小型反诈宣传站,每天都有顾客来咨询各种可疑信息。市电视台甚至做了一期关于"修车师傅变身反诈达人"的专题报道。
更出乎意料的是,反诈中心正式聘请他担任"社区反诈宣传员",每月定期到各个社区开展讲座。张队长还送给他一套专业的反诈教学材料,包括最新骗术解析和防范技巧。
周六的社区讲座比上次规模更大,来了近两百人。方明穿着反诈中心发的蓝色马甲,站在讲台上分享最新发现的骗局。台下坐着男女老少,有人认真记笔记,有人用手机录像。
"...最近出现一种新型骗局,骗子伪装成知名企业hr,以高薪招聘为名收集个人信息..."方明点击遥控器,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他们会发来看似正规的录用通知,甚至伪造劳动合同,目的就是获取你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
讲座结束后,一位穿着朴素的阿姨拉着方明的手不放:"方老师,多亏听了你的讲座,我女儿昨天就收到这种'录用通知',差点把身份证照片发过去了!"
方明耐心地教阿姨如何识别真假招聘信息,并建议她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看着阿姨感激离去的背影,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晚上,方明接到陈默的电话:"老方,案子有进展了!根据那个窝点的线索,警方打掉了整个洗钱通道,冻结了八百多万涉案资金。"
"太好了!"方明由衷地高兴,"那些被骗的钱能追回吗?"
"部分可以,但多数已经流向境外了。"陈默的声音变得严肃,"不过我要说的是另一件事——你被盯上了。"
方明的心猛地一沉:"什么意思?"
"审讯中发现,有诈骗分子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你的反诈活动,认为你'断了他们财路'。"陈默顿了顿,"张队长建议你近期注意安全,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
挂断电话,方明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城市。霓虹灯依旧闪烁,车流如常穿梭,但此刻他眼中的世界多了一层阴影。他知道,这场斗争远未结束,诈骗分子会不断变换手法,而像他这样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并帮助更多人看清陷阱。
第二天一早,方明在修理厂门口挂上了新的横幅:"本店提供免费反诈咨询"。阳光下,那行鲜红的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