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十八)(244)

隔壁老王(十八)

日内瓦的聚光灯

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厅内,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代表济济一堂。张雨婷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精心制作的ppt,展示"翰墨同心"项目在肯尼亚首个试点村的成果照片——当地老人手握毛笔,专注临摹汉字的场景引来阵阵赞叹。

"文化没有国界,关爱不分种族。"张雨婷流利的英语回荡在会场,"通过书法这一载体,我们让中国老人与非洲老人建立起超越语言的情感连接。当一位中国老奶奶得知她的'福'字作品被肯尼亚老爷爷挂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时,她说——'这就是我活到这把年纪的意义'。"

周明坐在第一排,目光一刻不离台上光彩照人的新婚妻子。三个月前那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仿佛还在昨日,如今两人已站在国际舞台上,分享他们共同的理想。

演讲结束,热烈的掌声持续良久。主持人刚宣布进入提问环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西方老者就举起了手。

"张女士,您的项目令人感动。我是国际老年协会主席罗伯特·威尔逊,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全球性的老年文化交流计划,不知您和您的团队是否有兴趣参与?"

张雨婷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国际合作机会!她正要回答,会议厅后门突然打开,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走了进来——杨墨林大师!老人身着中山装,精神矍铄,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径直走向前排。

"杨老?!"张雨婷惊讶得差点脱口而出中文,赶紧切换回英语,"尊敬的威尔逊主席,容我介绍一位特别的来宾——中国书法大师杨墨林先生,他是我们'翰墨同心'项目的名誉顾问。"

全场再次响起掌声。杨老向众人点头致意,然后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诸位,老朽不请自来,是想为张律师的演讲添个注脚。"他示意助手展开一幅书法长卷,"这是我为本次论坛特别创作的《百寿图》——一百种不同字体的'寿'字,寓意各国老人健康长寿。这幅作品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翰墨同心'项目。"

这一意外插曲将气氛推向高潮。茶歇期间,威尔逊主席、杨老和张雨婷夫妇聚在一起,深入讨论合作可能。

"我们计划明年在六个国家试点推广。"威尔逊兴奋地说,"中国、肯尼亚、法国、巴西、印度和日本。杨大师的作品展作为开幕,张女士负责项目落地,如何?"

"荣幸之至。"张雨婷与周明相视一笑,"不过项目创始人是我父母,具体实施需要他们参与。"

"太好了!老两口英语怎么样?需要配翻译吗?"威尔逊关切地问。

周明忍俊不禁:"您见到他们就知道了。我岳父的英语...很有创意。"

祖孙的较量

北京"偕老居"的书房里,墨香四溢。王建国戴着老花镜,正手把手教小彤握毛笔。六岁的小家伙一脸不情愿,手指僵硬得像小树枝。

"手腕放松,对,这样..."王建国耐心地调整孙子的姿势,"来,写个'一'字。"

小彤歪歪扭扭地画了条波浪线,墨汁滴得到处都是。

"不对不对,要平稳。"王建国示范了一遍,"看爷爷的——"

"爷爷,我不想学书法。"小彤突然放下毛笔,"我想玩乐高。"

王建国皱起眉头:"书法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必须学!你爸小时候..."

"我爸说他小时候最讨厌练字了!"小彤理直气壮地反驳,"他说您拿着戒尺在旁边盯着,写不好就打手心!"

王建国老脸一红,没想到儿子把这些陈年旧事都抖落出来了。他正想辩解,门铃响了。来人是小彤的班主任李老师,做例行家访。

"王老先生在教孙子书法啊?真用心。"李老师笑着看了看桌上的"墨宝"。

"李老师!"小彤像看到救星,"爷爷逼我练字,可我想玩乐高!"

王建国尴尬地搓着手:"李老师,您说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太放任了?我们那时候..."

"王爷爷,我理解您的苦心。"李老师温和地说,"但现代教育讲究兴趣引导。也许我们可以找些趣味性的方式?比如...用乐高拼汉字?"

"乐高拼汉字?"王建国和小彤异口同声,一个满脸疑惑,一个眼睛发亮。

半小时后,客厅地板上散落着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王建国趴在地上,和小彤一起研究如何用积木拼出"明"字。

"爷爷,这个'日'字旁可以用黄色积木!"小彤兴奋地提议。

"有道理!那'月'字用蓝色的..."王建国突然发现,这样学汉字确实有趣多了。

林雯端着水果走进来,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爸,您真开明。磊子说您当年对他可严厉了。"

"时代不同了嘛。"王建国笑着接过果盘,"再说,我这把年纪才明白,传承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

正说着,张淑芬风风火火地推门而入:"老头子!雨婷从日内瓦来视频了,说有重要事情商量!"

国际邀约

书房的电脑屏幕上,张雨婷和周明的笑脸因为网络延迟有些卡顿,但掩不住兴奋。

"爸!妈!天大的好消息!"张雨婷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国际老年协会邀请'翰墨同心'参与全球计划!六个国家巡展,杨老的作品打头阵!"

"啥?全球?"王建国凑近屏幕,"我们这土法子还能出国?"

"当然能!"周明接过话头,"威尔逊主席特别想见二老,说项目创始人必须亲自参与。"

张淑芬又惊又喜:"可我们英语就会那几句..."

"没问题,有翻译。"张雨婷笑着说,"而且爸在肯尼亚的'手语英语'不是沟通得很好吗?"

一家人笑作一团。王建国突然想到什么:"等等,巡展什么时候?林雯刚生完孩子,小彤还要上学..."

"明年三月才开始,有充足时间准备。"周明解释道,"而且第一站就是中国,之后每站间隔一个月,不会太累。"

"我去!"王建国一拍大腿,"这辈子还没带淑芬正经旅游过呢,正好借机看看世界!"

"小彤怎么办?"张淑芬看向儿媳。

林雯抱着瑞瑞微笑:"爸妈放心去,我和磊子能照顾好孩子。再说,您二老为家庭付出这么多,也该有自己的生活了。"

视频那头的张雨婷突然压低声音:"对了,威尔逊主席说可以提供商务舱机票和五星级酒店..."

"啥?五星级?"王建国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普通酒店就行,省下的钱多买几套笔墨纸砚送给外国老人!"

张淑芬嗔怪地拍了下丈夫:"老头子,这次听组织的安排!"

夜深了,王建国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对全球巡展的憧憬。张淑芬翻了个身,轻声问:"想什么呢?"

"我在想..."王建国声音有些哽咽,"退休那会儿,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每天遛遛弯、下下棋,等死罢了。哪想到现在居然要带着书法走出国门,还是跟老伴儿一起..."

张淑芬握住他的手:"谁说夕阳不红火?咱们这是'老树发新芽'!"

林雯的阴霾

瑞瑞百日宴后的一个下午,林雯独自坐在婴儿房,望着窗外发呆。瑞瑞在小床上哭闹不止,她却像没听见一样,眼神空洞。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出现这种情况了。

王磊下班回家,发现厨房冷锅冷灶,林雯还穿着睡衣,头发凌乱。瑞瑞的尿布显然很久没换了,小脸哭得通红。

"雯雯?怎么了?"王磊赶紧抱起孩子,担忧地看着妻子。

"我...不知道。"林雯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好累...一切都好没意思..."

王磊心头一紧。作为医生,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产后抑郁症的表现。之前林雯生小彤时也有过短暂的情绪低落,但没这么严重。

"我带你去看看李医生好吗?"他轻声提议。

"不用,我没事。"林雯机械地摇头,"你去热一下冰箱里的剩菜吧。"

当晚,王磊悄悄给岳父母打了电话。第二天一早,张淑芬就带着热腾腾的鸡汤来了。

"雯雯,妈来陪你几天。"她麻利地收拾着屋子,"磊子都跟我说了,别硬撑,妈在呢。"

林雯的眼泪突然决堤:"妈...我是不是很差劲?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

"傻孩子,这哪是你的错。"张淑芬心疼地抱住儿媳,"女人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气血两亏,情绪波动再正常不过了。"

与此同时,王建国把小彤接到自己家住,给儿子儿媳减轻负担。他别出心裁地继续用乐高教孙子认字,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爷爷,妈妈为什么总是哭?"小彤突然问。

"因为...照顾小宝宝很辛苦。"王建国斟酌着词句,"就像你学写字,一开始很难,但慢慢就会好的。我们要多帮妈妈,好吗?"

"嗯!"小彤认真点头,"我会自己穿衣服,还能帮弟弟拿奶瓶!"

在全家人的关心和专业治疗下,林雯的情况逐渐好转。一个月的心理疏导和中药调理后,那个温柔能干的林雯又回来了。

"谢谢爸妈。"她红着眼圈对王建国和张淑芬说,"要不是你们..."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王建国摆摆手,"倒是提醒我们了,老想着往外跑,差点忘了家里更需要我们。"

神秘来客

"翰墨同心"国际巡展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个周末,全家人正在"偕老居"开策划会,门铃突然响起。

张雨婷去开门,只见一位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外,手里提着精致的礼盒。男子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轮廓与张雨婷有几分神似。

"请问是张雨婷女士吗?"男子礼貌地问,口音带着明显的南洋腔调,"我是新加坡华文教育基金会的林志远。冒昧打扰,有件重要的事想与您和张淑芬女士商量。"

张雨婷疑惑地将客人引入客厅。当张淑芬从厨房走出来时,林志远突然激动地站起身:"淑芬...姐?真的是你!"

张淑芬手中的果盘"啪"地掉在地上,脸色煞白:"你...你是...小志?"

"是我啊,姐!"林志远眼眶通红,"三十五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

客厅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张雨婷看看母亲,又看看陌生男子,脑中一片空白。

"妈...这是?"她小心翼翼地问。

张淑芬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握住女儿的手:"雨婷...这是你舅舅。我的...亲弟弟。"

原来,张淑芬年轻时家庭遭遇变故,父母双亡后,姐弟俩被不同亲戚收养,从此失去联系。林志远后来随养父母移居新加坡,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姐姐的下落。直到最近看到"翰墨同心"的报道,才凭着模糊的记忆和姐姐的姓氏找上门来。

"姐,爸妈临终前最放不下的就是你..."林志远哽咽道。

"爸妈...什么时候走的?"张淑芬的声音细若游丝。

"爸是79年,妈撑到82年...走的时候一直喊着你的小名..."

张淑芬再也控制不住,与弟弟抱头痛哭。张雨婷站在一旁,泪水无声滑落——她从未见过母亲如此脆弱的一面,也从未想过自己还有血脉相连的亲人存在。

王建国悄悄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揽住她的肩膀:"淑芬,这是喜事啊,别哭。小舅子远道而来,咱们得好好招待。"

林志远抹去眼泪,转向张雨婷:"雨婷,你知道吗?你长得真像咱妈年轻时的样子...哦对了!"他急忙打开礼盒,取出一本泛黄的相册,"这是家里仅存的几张照片..."

张雨婷颤抖着接过,翻开第一页——黑白照片上,一位温婉的年轻女子抱着小女孩站在老式照相馆布景前,照片边缘写着"淑芬六岁生日"。

"这是我外婆...和妈妈?"她轻触照片,仿佛能透过时光触摸到那个从未谋面的亲人。

"是啊。"林志远点点头,又指着另一张全家福,"这是咱爸,当年可是县里有名的书法老师呢!"

"书法老师?"王建国惊讶地看向妻子,"淑芬,你从没提过..."

"我..."张淑芬低下头,"那段回忆太痛了...而且爸走得早,我没学到多少..."

林志远突然眼睛一亮:"等等!姐,你教老年人书法,是不是...?"

"也许吧。"张淑芬破涕为笑,"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延续爸爸的路..."

这个意外的家庭团聚持续到深夜。林志远决定延长在中国的行程,不仅要参加外甥女的国际项目,还要弥补失去的亲情时光。

"对了,姐,我有个想法。"临走时,林志远说,"新加坡的老年大学很想引进'翰墨同心'模式,不如把新加坡加进巡展名单?我可以负责当地联络。"

张淑芬看向丈夫,王建国爽快地点头:"那敢情好!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咱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送走林志远,张雨婷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周明从身后环抱住她:"今天收获真大,不仅项目扩大了,你还多了个舅舅。"

"嗯。"张雨婷靠在他怀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妈对'家'这么执着。失去过的人,才更懂得珍惜。"

屋内,王建国和张淑芬并肩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相拥的年轻夫妇。王建国轻声说:"老伴儿,咱们这一生啊,就像书法里的'福'字——左边是坎坷,右边是幸福,合在一起才是圆满。"

张淑芬笑着靠在他肩头:"隔壁老王什么时候变诗人了?"

"跟你学的呗!"王建国得意地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

月光洒在"偕老居"的匾额上,那笔力雄浑的三个字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绵延不绝的故事——关于传承,关于团聚,关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