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危机公关”

这封公开信,洋洋洒洒近千言,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与恳切,既有道歉的温度,也有解决问题的力度,更有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刘主任在一旁看着周阳一气呵成,嘴巴张了半天,最后只憋出一句:“局长,您这文采……不去写小说可惜了!我看着都快感动了!”

周阳笑了笑:“感动不感动另说,能让老百姓少骂两句,我就阿弥陀佛了。”

公开信通过交通局官方微博发出后,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开始,评论区自然少不了质疑和习惯性的嘲讽。

“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赶紧把路给我修好!”

“说得比唱得好听,坐等打脸!”

“智慧出行平台?别又是个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完整看完了这封信,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有一说一,周局长这态度还是可以的,至少肯出来说话,还道歉了。”

“写得挺实在,把原因和措施都讲清楚了。那个绕行方案图我看了,还挺详细。”

“‘成长烦恼’这个词用得好,有点被说服了。希望不是画大饼。”

“测试版平台我刚用了下,居然真的能看实时路况!虽然有点卡,但比没有强啊!小赵牛逼(破音)!”

周阳的【公众沟通技巧】在字里行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种真诚不虚伪的态度,有效地穿透了许多市民心中因长期拥堵而形成的“怨气壁垒”。

仅仅过了两天,刘主任就喜滋滋地跑来汇报:“局长!奇了!投诉电话量,比前几天下降了差不多三成!网上骂咱们的帖子也少多了,甚至还有不少帮咱们说话的!”

周阳微微一笑,这只是第一步。

他深知,行动胜于雄辩。

一周后,在小赵和信息中心团队爆肝努力下,“昭明市智慧出行”信息平台正式版上线,功能更完善,数据更精准。

与此同时,周阳策划的“地铁建设媒体开放日”也如期举行。

他邀请了昭明市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十几位通过网络征集、在市民中颇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资深交通吐槽专业户”作为市民代表,一同走进地铁一号线某标段的施工现场。

这个标段,正是之前爆出过质量问题的北环路站附近,但并非钱发负责的那一段。周阳特意选在这里,就是要展现刮骨疗毒后的新面貌。阳光下,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安全警示标志醒目,各种降尘喷淋设施也在持续作业。

周阳亲自担任“导游”,没有念稿子,也没有刻意回避问题。

他带着记者和市民代表们,参观了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观摩了盾构机巨大的刀盘,当然是停机状态下的模型和视频,还让大家戴上安全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近距离感受了地下作业的艰辛。

“各位可以看到,我们脚下十几米深的地方,就是未来地铁列车穿行不息的隧道。每一米隧道的掘进,都凝聚着成百上千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

“地铁工程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远超大家想象。我们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还要在不影响地面既有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施工。这就像在豆腐上雕花,在心脏边做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一位平时在网上以言辞犀利著称的“大v”当场提问:“周局长,我们承认工程很难。但前段时间北环路站不是爆出过偷工减料的问题吗?我们怎么相信其他标段就没有类似情况?”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空气一度有些凝滞。

周阳却面色从容,语气坚定:“这位朋友问得非常好!北环路站事件,是我们交通局主动排查、主动曝光、主动处理的!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对工程质量问题‘零容忍’的态度!”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自那以后,我们对所有在建标段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我们引入了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追溯体系。

并且,我本人和我们局里的督查组,会不定期、不打招呼地进行‘飞行检查’。谁敢在质量安全上动歪脑筋,我周阳第一个不答应!”

他说话时,眼神坦荡,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和自信,配合着【公众沟通技巧】的加成,让在场不少人暗暗点头。

工程师小张,也被周阳推出来,用略带腼腆但十分专业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他们如何运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

小张同学因为之前的“安全原教旨主义”倾向,在周阳的“调教”下,现在表达起来既严谨又不失生动,偶尔还会蹦出一两个技术宅才懂的冷幽默,引得现场一阵轻笑。

一位大妈代表,看着浑身沾满泥浆、汗流浃背的工人们,感慨道:“唉,以前光知道骂政府挖路,今天一看,这些工人师傅们也真是不容易啊!大热天的,在这坑底下干活,得多遭罪啊!”

周阳适时接过话头:“是啊,阿姨。每一项城市建设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市民,也希望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

整个开放日活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从一开始的质疑、挑剔,到后来的认真倾听、若有所思,再到最后的理解与些许敬佩,记者和市民代表们的表情变化,清晰可见。

活动结束时,那位先前言辞犀利的“大v”主动找到周阳,握着他的手说:“周局长,今天这趟没白来。以前是我了解不全面,有些话说得冲了。以后,我会更客观地看待地铁建设这件事。也希望交通局能把今天承诺的好措施,都落到实处。”

周阳知道,这波“危机公关”,算是及格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各项疏导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昭明市智慧出行”平台的推广使用,市民关于交通拥堵的抱怨声,确实有所减少。

虽然“添堵局”的外号时不时还会被人提起,但语气中更多的是调侃,而非之前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