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未雨绸缪,推动根据地农业机械化发展
虽说这一次,是彻底把总司令给得罪了个透,但苏长青并不后悔。
这倒不是苏长青与总司令的政见不同,信仰不同。
而是此举,拯救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大夏国老百姓。
且不说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
以及形成的大面积黄泛区。
就说1942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旱。
就夺去了不知道多少老百姓的生命。
易子而食!
这个存在于古籍上记载的词语,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42年的大夏国土地上。
距离2025年,也不过八十三年的光景。
苏长青的记忆中,有过一部关于1942年那场大旱灾的电影——《一九四二》。
虽然苏长青对于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是特别感冒。
但是苏长青对于这段惨烈至极的历史,印象深刻。
而现实,远比电影来的更加残酷与可怕。
“水旱蝗汤”原本的民谣说的是“豫南四荒,水旱蝗蹚”。
其中“水”指的是水灾,“旱”指的是旱灾,“蝗”指的是蝗灾,而“蹚”是指当地的匪患,因为豫南方言称土匪为“蹚将”。
然而,汤恩博在河南的统治时期,他的部队被指责为横征暴敛,特别是在42年豫南大饥荒时,他的部队被指责为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导致民众生活更加困苦。
因此,他在河南的名声受损,被认为是导致民众苦难的原因之一。
于是老百姓就把这个“蹚”改成了“汤”。
在那场堪称灾难级别的大旱灾中,惨烈程度令人不忍卒视。
41年的夏天,豫南一滴雨都没下,大地开出大大的裂纹,本应该是丰收之年,却颗粒无收。
又因为非常高的气温和持续大旱天气,将这年夏天播种的农作物尽数杀死。
而且就在旱灾过后,河水断流,天上还下了大雹子,鸡蛋大的冰雹把秋苗砸了个遍,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就是蝗灾。
漫天蝗虫的飞扑而来,甚至遮住了太阳,黑压压的一片,青天白日如同黑夜一般,蝗虫飞到的地方,菜地都被蝗虫啃咬完了,寸草不生。
一开始百姓家里还都有一些粮食可吃,但时间长了,豫南的灾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
反而更加严重,旱灾在豫南各地开始蔓延,很快豫南全省人民都成为了灾民,没有粮食吃的村民都被饿昏了头,只能吃草根,吃树皮。
人们把树皮剥下来,有的会被磨成粉,有的人饿了就就直接啃,难以下咽,但是不吃就会活不下去。
后来,还是一个灯塔国的记者。
名为白修德,披露了一切。
这个记者沿途看到了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倒在泥潭里等死,破破烂烂的棉袄,裹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孩子饿的嚎哭,大人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早就把眼泪流干了。
与灾民相比,青天党的这些官员日子就过得滋润多了。
餐桌上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白修德一口都吃不下,而官员们还在热情地招呼他。
当他问道为什么不把河南的粮食拨给灾民一部分时,官员回答,老百姓饿死了,土地还会是大夏国的,可是士兵饿死了,土地就是东洋人的了。
白修德这才明白这些官员打算让灾民们自生自灭。
而根据估算,这一场大旱也导致有300万人死于这次旱灾,另有数百万人成为流民。
所以!
在苏长青看来,与青天党和山城那边对自已恨之入骨。
就能救下这么多老百姓,简直是一笔太划算的买卖了。
当然!
即便是花园口没有决堤,苏长青对于42年的那场大旱。
还是心有余悸。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未来即便是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
八路军也有足够的能力赈灾。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42年的大旱灾,导致整个豫南都成了青天党不要,鬼子不亲的地区。
届时!
八路军进入豫南,拿下这块“中原粮仓”。
就是最合适的时机。
“政委!”
“总部目前在南泥湾一带进行大生产活动。”
“我们也不能落后啊,眼下首长和北极熊国达成了相关协议。”
“一大批低息贷款,和大量的物资支援,都将陆陆续续抵达盐庵、五台山以及各大根据地。”
“五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我军接下来可以对察哈尔一带继续用兵。”
“沟通草原一带。”
“第一批次接收北极熊国的支援。”
“我想!”
“除了武器之外,北极熊国能不能支援一批农用机械。”
“以提高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听到苏长青这么一说,政委也是一愣。
农用机械?
目前北极熊国尚未与日耳曼帝国爆发大规模战争。
而且北极熊国一直在推动农业机械化。
像拖拉机这种农业机械的数量,还是挺多的。
如果能够从北极熊国获得一批农业机械,似乎也是可行的。
而且目前五台山根据地的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甚至正在研究汽车的生产。
拖拉机如果能够引入,交给工业部门进行逆向研发。
未来生产出批量的拖拉机等机器,也不是不可能的。
“长青同志,你这个提议很不错。”
“我想!”
“可以给领导们汇报。”
“另外,我希望北极熊国能够派出一批农业水利专家。”
“对五台山地区的水利工程进行修缮。”
“同时!”
“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而来的优秀水利人才,也可以投入实践之中。”
“我们还可以培养出一批水利人才,对五台山地区的水利进行建设。”
“水利工程修缮起来,农业的发展才能更有动力。”
目前,五台山的工业发展很不错。
但只有工业是远远不够的。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为根据地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农业能够得到大丰收,大量的粮食储备,也能应对类似42年大旱灾这种情况。
这也是苏长青为什么对农业,如此重视的原因。
农业与工业的携手并进,才能强大五台山根据地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