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蛤蟆洞
二来,抽旱烟的人,蛇虫不太愿意近身,而且在紧要关头,烟叶碎末和烟油还能当作药用。
要知道,纸烟可不是人人都抽得起的,哪怕是不带过滤嘴的纸烟,对于山里人来说也是稀罕物。
而叶子烟就简单多了,自己在地里种上一小片,等烟叶成熟割回来,经过晾晒、捂制等几道工序,反复几次后,就足够一年的用量了。
老人见宋阳是个撵山人,便以为他也抽烟。
宋阳摆了摆手,说道:“谢谢大爷,我不抽烟!”
“不抽旱烟也好,免得身上一股子烟臭味,女娃儿家可不喜欢。”老人也不勉强,将东西收了回去,接着说道,“听你这口音,不像是咱们这边的人呐!”
“我是蜀地桃源镇的……”
“这地方我听说过!”
两人就这样随意地攀谈起来,宋阳了解到,老人是佛坪附近村子的村民,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
这段时间正值农闲,不用再去挣工分,便抽空到山里挖些认识的草药,拿回去补贴家用。
1982年,分田到户政策全面推行,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田地,忙完自家农活后,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
老人一个劲儿地夸赞政策好,感慨自己能过上几年舒心日子。
此时,山沟呈现出奇特的景象。下半部分被阴影笼罩,仿佛藏着无尽心事。
上半部分则沐浴在明亮的阳光中,那些在光亮下的杂树与山石,闪烁着欢快的光芒,远远望去,就如同置身于波光粼粼的海面。
阴阳交界处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形状,那正是隔壁山巅的轮廓。
没过多久,两人就熟稔起来。
听到宋阳说要去打野猪,老人刚好知晓那群野猪的踪迹,说道:“我晓得那群野猪在哪儿,就在山背后靠近河边的野草地里,它们平时就窝在那儿。
前天我从那儿路过,瞧见十多只野猪整整齐齐地分成三个小群,躺在树林里的泥窝子里呢。你往那边去找,保准能找着。”
宋阳对老人的话深信不疑,这可省了他不少事儿,不用再沿着猪道四处追寻了。“那可太谢谢大爷啦!”
宋阳起身准备出发,却见老人也不继续挖葛根了,将挖好的几节葛根装进蛇皮袋背在身上,说道:“我带你去吧,正好,你要是打到野猪了,分我点五花肉尝尝鲜!”
宋阳自然不会有意见。
要知道,采药人进山往往一待就是好些日子,所带的东西简单,吃食也颇为简陋。
通常上午就是苞米面熬煮的糊汤搭配酸菜,到了晚上回到落脚处,顺带采些山野菜炒一炒,偶尔再喝点苞谷酒。
在采药过程中,基本就只喝水,喝的是清甜的山泉水。
这山上到处都是清泉、溪流、水潭和瀑布,众多溪水潺潺流淌,汇聚成河,一路奔腾下山。
他们途经的一条岔沟里就有一条小溪,溪水中游动着一些小鱼,鱼身半透明,十分活泼且机警,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
老人说,这小溪里还有大鲵,只是它们白天藏在石头缝里,晚上才出来活动。
溪边生长着许多红蓼和芦苇,红绿相间,微风吹过,草叶摇曳,一片茫茫之景。
宋阳趴在溪边的河石上,撅着屁股畅快地喝了几口溪水,那股清甜的滋味伴随着丝丝凉意,让他感觉格外舒服,忍不住咕咚咕咚又喝了好几口,然后用手背一抹嘴巴。
老人也喝了些水,接着领着宋阳继续前行。
走到半山腰的时候,老人将背着的葛根放在地上,轻装上阵,打算等宋阳打到野猪后,回来再带上葛根回落脚处。
反正这深山老林里也没人,葛根丢不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在老人的带领下,宋阳来到山背后向阳的山沟边。
老人站在高处,指着山沟边一处长满芦苇、杂草和灌木的拐弯处,说道:“野猪群就在那儿呢,我腿脚不利索,就不跟你下去了,省得惊动了野猪,影响你打猎!”
看样子,老人对撵山打猎的事儿还挺在行。
宋阳点点头,领着猎狗小心翼翼地朝着那拐弯处摸去。果然,没走多远,招财就发出了低沉的呜呜声,这是发现猎物的信号。
宋阳知道野猪群就在附近,他冲着几条猎狗发出指令,让它们乖乖定坐在原地,自己则提着双管猎枪,蹑手蹑脚地继续往下摸。
在大林子边缘,他瞧见十多头野猪正慵懒地躺在灌木下的泥窝子里,只有几只花毛猪崽和两只黄毛野猪在周围哼哼唧唧地拱来拱去。
眼前这情形,打猎的机会难得。宋阳又悄悄靠近了一些,藏身在一棵青杠树后,瞄准一头六七十斤重的黄毛野猪,扣动了扳机。
“砰!”枪声响起,那头黄毛野猪应声倒地。
其他原本惬意的野猪瞬间惊跳起来,发出哼哼唧唧的叫声,带着猪崽顺着河沟一溜烟地往下跑了一段,随后拐向左侧的树林。
听到枪声,跟着冲下来的几条猎狗被宋阳喝住,没有再去追赶。
宋阳走到那头黄毛野猪旁边,将它拖到空旷之处,拿出杀猪刀开始剥皮取肉。
没过多久,老人也跟了下来帮忙。
宋阳留下一条后腿,准备带回观察点,另一条后腿以及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的猪肚、猪心,则送给了老人。
其余的肉,都让六条猎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到最后,竟没剩下多少。
两人带着肉往回走,来到老人放葛根的地方。
老人热情邀请道:“娃儿,到我那儿去喝口茶吧,离这儿不远,我就住在那边横里一点的蛤蟆洞。”
宋阳顺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瞧见什么洞,只看到半坡上几块像屋子般大小的山石突兀地立着,旁边还有一道崖壁。
见距离确实不远,时间也还早,宋阳便点头应道:“好嘞!”
没几分钟,宋阳就来到了老人所说的蛤蟆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