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5章

与打工人林超一样,因《萤火虫》这首歌感触不已的听众有许多。

此时的歌曲评论区,许多人都在发表着自己的感想。

“好温暖的一首歌。”

“奇怪,明明是一首儿歌,怎么我一个大人听哭了。”

“听着这首歌,莫名的就感到一种温馨和宁静。”

“虞采薇的声音太温柔啦,听得我心都醉了。”

“这首歌,莫名地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夏天村子里的院落,晚上天气有些凉爽,耳边传来蝉鸣的声音,大人坐在一起聊天,我和姐姐在追着萤火虫”

“唉,太怀念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了,现在在城市没有再见过萤火虫,童年也再回不去了。”

“当一个地方的萤火虫没有了,那就是没有了,因为萤火虫不会迁徙。现代城市,适合萤火虫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少,生活也是一样,年少时期的快乐,是最难能可贵的,大家还是要珍惜当下啊。”

与此同时,上京市。

牧小白是一名乐评人,也在听《童年》这张专辑的两首新歌。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乐评人,牧小白的专业知识是过关的,不过因为资历、没有什么特点等原因,目前他的人气并不高,只经营着一个粉丝不到5万的微博账号。

其中,这也和他比较有“底线”有关。

像其他一些做得好的“同行”,要么就接商单无脑硬吹,要么就故意树敌引战以此博流量,又或者用“表演式”的浮夸反应来迎合观众

牧小白是有几分“傲气”的,他觉得,这些都脱离了音乐本身。

在他看来,艺术本身并无绝对高低之分,但技巧有。

一首歌从作词到编曲,再到演唱歌手的发挥,这些都是有水平高低的。

他觉得一首歌好、或者不好在哪里,对其进行分析,这才是乐评人该做的事情。

不过,这种“理工男”式的乐评,显然不太受欢迎。

此时,牧小白首先听的是《萤火虫》这首歌。

一曲结束,牧小白并没有如普通听众般那么激动。

相反,还有几分失望的感觉——不是针对作品本身,而是创作者叶知秋。

不可否认,《萤火虫》这首歌很优秀,虞采薇的演唱也近乎完美,但终究是一首儿歌。

从创作技巧层面来看,歌曲十分简单,经典的三段式结构,简单易记的旋律线条,采用了大量的重复手。

编曲也十分简洁,主要以钢琴、吉他、弦乐等基础乐器为主。

简单来说,他觉得这首歌有些平淡了,没怎么体现出叶知秋的功力。

如果说叶知秋之前的作品《以父之名》的编曲复杂程度是10的话,这首《萤火虫》差不多是2的程度。

他期待的,是极致复杂与华丽,让人眼前一亮的歌曲。

思考间,牧小白点下博播放第二首歌——由叶知秋本人演唱的《稻香》。

歌曲前奏响起,最先出现的是一阵蛐蛐声,混合着远方传来隐约的小孩子欢笑声。

这段声音,仿佛有种魔力般,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夏天”的感觉。

紧接着,木吉他伴奏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