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1章
同样是七八十岁的年纪,冬梅娘的精气神就比他们差了不少。
这一次去疗养院,正月间啊,这么冷的天,遇上一个老人还穿得很单薄的衣裳在路上走。
杜红英当时动了恻隐之心,想着是不是老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没有穿厚棉袄,上前一打听让她尴尬得很:老人是村长的爷爷,今年九十六岁了,没穿棉袄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他穿不住,会发热。
九十六岁的年纪,从来没穿过棉裤,秋裤都很少穿。
每顿都要吃两碗饭。
问他长寿的秘诀:老人的儿孙都说最大秘诀应该是闲不住,能吃能喝能睡。
“他早上吃四个鸡蛋,吃一碗稀饭;中午最爱吃的是豆花饭,能吃两碗,晚上还要吃肥肉;每天都会泡两杯茶水来喝;晚上还要喝一两自家酿的酒,也抽烟,是抽自家种的叶子烟。”
杜红兵都愣住了:这与长寿养生的标准好像不一样。
“老人的儿子孙子我都见过,我发现他们都普遍显得年轻。”杜红英道:“我一直纳闷问题出在哪里。”
吃的也是粗茶淡饭,肉食这些也有,但没有大鱼大肉,和通安村人的饮食习惯相差不大。
但是她所见到的老人的精神状态整体比通安村人强很多。
这一次去疗养院,听院长说起温泉水,杜红英突然灵机一动,所以就悄悄的用瓶子装了水回来让红兵带去化验。
“姐的意思是他们长寿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水?”
“我觉得是。”杜红英有点后悔:“早知道让你把我们村里的井水也带去化验一下。”
通安村最早的时候是喝的河水,家家户户都去河边挑水喝。
七十年代后期水质慢慢变了,再也不是清澈见底了,大家就去井边挑水喝了,到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就开始打地下井,都在自家小院抽水上来喝。
“明天我就带去化验。”杜红兵道:“姐,我问过了,这个如果是做温泉的话相当不错,对人的身体很好。”
“嗯,好。”
有了这个化验单,杜红英心里也有底了。
一个电话打给了兰勇。
“做温泉酒店?”
兰勇愣了一下:“那地儿很偏,客源少,不宜合。”
“如果做养老度假这一方面呢?”
养老?
是不是太超前了点?
在这个年代,大家都拼命的搞钱,压根儿就没想到养老的问题。
“高端养老。”
杜红英将自己在疗养院外村子观察到的情况说了,兰勇听了沉默了一会儿。
“可以考虑。”
“这个镇上元宵节有一个招商引资大会,你要不要回来看看。”
“行,回,顺便回来看看老太太。”
赵大林娶了新媳妇后老太太的起居都是由她照顾 ,赵大琼才算是真正的放心了不少。虽然每天一个电话问候,但是老人还是总会问:有没有空回来。
元宵节回来看看招商引资大会,也可以探望老人,一举两得。
杜红兵第二天就拿了自家的井水和村里的井水一起去化验。
结论就是,和温泉水差得很远,很多微量元素都不含。
杜红兵请教了一下专家:果然,疗养院的水里含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很好。
所以,她的猜测没错。
疗养院那边真的适合养老。
周贵芳将自家老头儿送进了疗养院,杜红英又陪同去了一趟。
这一趟,杜红英将疗养院四周的村落山山水水都逛了一个遍。
“后山叫岈屿山,山上植被丰茂,海拔大约在一千米左右,疗养院和村子里的村民们都是喝的那个山上流下来的水。”杜红英道:“红兵,你以后也去那个山沟里拖水回来喝。”
“这……”杜红兵想了想点头:“行,我去搞两个大的塑料水桶,后备箱装回来。”
对身体好的东西没有人会排斥。
“如果娘同意的话,也可以送去养老院。”
杜红英很羡慕那里的老人,七八十岁还是地里的主要劳动力。
不是他们的儿孙不孝顺,而是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劳力去劳作。
对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如果哪一天不下地做活了,那就真的是老了,身体不行了。
“姐,还是不要送娘去养老院吧。”杜红兵尴尬的摇了摇头:“人家听着就不好听。”
儿大女成人,儿孙一大群,老了没人照顾送养老院,老人会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
“这就是观念没转变过来。”
杜红英能说啥?
你看看人家老赵同志,那么大一个首长呢,退休后不留京城坚持要回来,回来后就住疗养院。
疗养院有标准伙食,也可以吃单锅小炒;有专业的医护团队,而且他还有专门的护工。
他可不怕谁说儿女不孝顺,他也不会在乎家人的劝阻。
做他想做的事儿,一个人舒舒服服的过日子,这难道不香吗?
杜红英想让老太太住疗养院主要是看中那里的环境饮水对身体好,不去也就只能想办法拖水回来吃了。
“山里能拖水吗,要不要给钱?”
“不用给钱,山上有一个小水池,旁边还放了几个搪瓷盅,说方便路过的人口渴了喝水,那里去装水喝回来就成。”
“那我明天就去拖。”
杜红兵还想的是不仅给家里拖水,还要给城里的老丈人丈母娘拖水去喝。
“低调一点,我要搞点事儿。”
杜红英可不想把这个事儿搞得人尽皆知,至少,在她拿下来之前不能被外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