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6章
小
大
所以啊,一家子都挺自私的。
杜红英冷眼看着这一家人的戏。
冬梅娘大约也看清了潘大娘,怎么说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这样的局面都是她自己造成的。
到冬梅娘出院的时候,潘大娘的大儿子和幺女儿都没出面,二儿子也是偶尔才来一趟医院,待不到一个小时又走了。
更多的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在床上躺着,护士跑这个病房的次数明显的多了起来,看来都知道这大娘的家属都不省心。
“红英,你发现没有,那个潘大娘好像都没怎么吃饭?”
有几次陈冬梅问她要不要帮她打饭,她都说不用。
“可能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吃了吧。”
都说救急不救穷,潘大娘这样子真的不值 得同情,杜红英也不去当什么烂好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命。
让杜红英没想到 的是,她才和娘回家,章昌旺就找上门来了,理由是觉得她是好人。
“杜总,是这样的……”
邀请她投资,镇上要建陶博物馆,但是上面批的资金很少建的规模就很小,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经高人指点,章书记跑来找杜红英,请她建一个私人博物馆。
“章书记,这事儿我先考虑考虑。”
隔行如隔山,杜红英觉得这个跨度太大了,她一点儿底都没有。
立即就去查相关的手续,还特意请教了赵崇庆那个搞古董拍卖的儿子。
得到的答案是私人博物馆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潜力的特性,但目前政策还不明朗,就有很多不确定性。
长远来说,也是可以的。
当知道旁边要建一个陶文化博物馆时,表弟的语气就大不同了。
“可以搞,公益性的博物馆肯定是有政策的,你的博物馆就在旁边,很多活动都是可以合作的。”
杜红英觉得政策没明朗就有风险。
结果表弟的原话是:“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的。”
而她建博物馆的藏品几乎都不用愁:老杜同志分给他们姐弟四人的大大小小的藏品就有上千件呢。
当时虽然都分了,但绝大部分都没带走,还在老杜家的地下收藏室里。
能建一个博物馆,将这些藏品重现天日,想必老杜同志在天之灵会很欣慰!
“那你还愁什么,政府批地……”
关于政府划拔土地的好处杜红英却不想占,她想直接买下土地,让划拔变成出让,完全属于私人的。
杜红英与兰勇商量。
“有这个经济实力把土地拿下自然更好。”兰勇道:“目前来看,土地价格也越来越高,拿了地,就算建不成放几年说不定也能增值。”
兰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浩然的操作下,他们的房地产公司前几年拿的地价都“蹭蹭”的往上涨,价格节节高攀,公司最近两年也在加速拿地。
杜红英觉得兰勇说得很有道理。
在章昌旺第二次上门邀请时,杜红英也就提了要求。
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最后签了合同。
郑雅丽满了一百天后,杜红英回京城将儿媳和孙女一起接了回来。
得知婆婆又干了一桩大事,郑雅丽竖起了大拇指!
真的,她婆婆就是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人。
“妈妈,我要向你学习。”郑雅丽在本子上写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为杜红英说了建博物馆可以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收益共赢。
能将老杜同志的收藏品展示出来也能惠及百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教育。
因为她已经决定了,对学生要实行免费。
郑雅丽说起了她的未来规划:力争将夏布打造成爆款,让夏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要让世界看到夏布的美。
杜红英自然是举双手表示支持。
“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告诉我就行。”
“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郑雅丽说到这儿还搂着她在脸上“叽吧”了一口。
杜红英……这个儿媳妇真不将自己当外人啊。
话说,和她相处就真的很愉快,没有算计,也没有隔阂。
很多婆婆在儿媳妇进门之前表态:会把儿媳妇当亲闺女一样看待。
杜红英是做到了这一点。
至少,她的亲闺女都有三年没见面了,平时连电话都不打一个,一说高志远就让她要求别这么多,小五有任务。
好吧,她从来不会是谁的拖累。
先前还有点伤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也就看淡了,放下了。
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能时不时的打个电话问候她这个妈已经算是孝顺了,毕竟,养儿养女就是一段责任,渐行渐远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杜红英也发现一个问题:上了年纪的她居然和冬梅娘有得一拼了,居然觉得郑雅丽回来了就热闹多了,主要是稀罕这孩子笑眯眯看着自己的那张脸。
让杜红英没想到的是月嫂吴阿姨到底没禁得住金钱的诱惑跟着郑雅丽来到了西南小山村,一问,她家离这个县城只有一百多公里路。
“我觉得也挺好的,钱没少赚,离家还近,我休假的时候都可以回去看看,所以就跟着来了。”
没毛病,人都是会择利避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