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8章 草


顾行晋虽未官复原职,但他的内心从未放弃对新政的执着追求。他在幕后默默支持着那些力挺新政的大臣,如同一位隐匿在黑暗中的守护者,为新政的前行保驾护航。在朝堂之上,这些支持新政大臣的声音虽然微弱,就像黑夜中那微不足道的点点星火,却在努力照亮新政前行的艰难道路。

然而,守旧派们怎会轻易让新政顺利推进。他们如同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时刻关注着这些支持新政大臣的一举一动,伺机而动,妄图将这星星之火无情扑灭。他们深知,新政一旦成功推行,他们这些守旧派的既得利益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新政的步伐。

一次早朝之上,气氛庄重而严肃。大臣们身着朝服,依次站立,等待着新帝的到来。新帝端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众人。一位支持新政的大臣鼓足勇气,向前迈出一步,声音洪亮地提出应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以促进粮食增产。这正是顾行晋在幕后精心指导他提出的建议。顾行晋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水利设施的完善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百姓生活至关重要。

此提议一出,守旧派的大臣们便纷纷发难。他们就像一群被激怒的黄蜂,立刻围了上来。一位身材肥胖、面容阴沉的守旧派大臣阴阳怪气地说道:“如今国库并不充裕,哪有闲钱去搞这些水利工程?这不过是顾行晋余党为了一己之私,想要从中谋取利益罢了!”他的声音尖锐刺耳,充满了恶意和诋毁。

其他守旧派大臣也随声附和,朝堂之上顿时吵成一团。有的大臣挥舞着手臂,大声叫嚷;有的大臣则摇头晃脑,满脸不屑。支持新政的大臣们则据理力争,他们涨红了脸,试图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守旧派。一位年轻的新政派大臣激动地说道:“陛下,水利工程虽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它能大大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库收入。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新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听着两派的激烈争论,心中的天平又开始摇摆不定。他既希望国家能够发展,新政能够带来好处,但又担心新政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和迷茫,仿佛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旅人。

支持新政的大臣们虽据理力争,但在守旧派的围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的声音被守旧派的嘈杂声所淹没,显得十分微弱。守旧派们凭借着人多势众和在朝中的势力,不断地对新政派进行攻击和打压。

顾行晋在府中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忧虑。他知道,如果这次提议被驳回,新政的推进将会更加艰难。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船只,如果失去了一次前进的机会,可能会被汹涌的海浪彻底吞没。

于是,顾行晋决定写一份详细的水利工程计划书,呈递给新帝。他坐在书桌前,铺开纸张,拿起毛笔,开始认真地撰写。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新政的理解和对农业水利的认识,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对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国库资金,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他在计划书中写道:“水利乃农业之命脉,兴修水利,可灌溉农田,防旱抗涝,提高粮食产量,惠及百姓。国库资金虽有限,但可通过合理规划、节约开支,确保工程在预算范围内完成。”

同时,他还附上了各地因水利设施不完善而导致粮食减产的详细数据,以证明水利工程的紧迫性。这些数据都是他派人深入各地,经过仔细调查和统计得来的。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和关怀。

然而,当顾行晋托人将计划书呈递给新帝时,却遭到了守旧派的阻挠。守旧派们就像一群贪婪的恶狼,时刻守护着自己的利益,不容许新政有任何进展。他们在新帝面前诋毁顾行晋,称这份计划书不过是顾行晋想要重新掌权的手段,不可轻信。一位守旧派大臣谄媚地对新帝说道:“陛下,顾行晋心怀不轨,他写这份计划书,就是想借此机会重新回到朝堂,掌控大权。他根本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

新帝听了这些话,对顾行晋的计划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将其搁置一旁。他的心中已经被守旧派的谗言所影响,对顾行晋产生了更多的疑虑和猜忌。顾行晋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无奈和愤怒。他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怒火。他为了新政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被守旧派恶意诋毁,被新帝误解。但他并未放弃,他知道,想要重新获得新帝的信任,需要更加耐心和智慧。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帝对顾行晋依旧冷淡,顾行晋的官职也始终没有恢复。他就像一颗被遗忘的星星,在黑暗中独自闪烁。朝堂之上,新帝开始重用保守派官员,凡是保守派提出的建议,新帝大多会予以采纳。而顾行晋暗中支持的新政派官员的声音,在朝堂上愈发微弱。他们在守旧派的打压下,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一次朝会上,一位新政派官员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是新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打破传统科举的弊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守旧派们立刻群起而攻之。一位守旧派老臣愤怒地说道:“祖宗之法不可改,科举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岂能随意更改?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新政派官员们试图解释,但在守旧派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声音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新帝听了守旧派的话,也没有支持新政派的提议,改革科举制度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

“顾大人,你说咱们接下来该不该继续。”一位新政派大臣忧心忡忡地找到顾行晋,问道。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对新政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继续!”顾行晋坚定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的意志和对新政的坚定信念。他知道,新政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不能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新政会得到新帝的认可,会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真正的福祉。

保守派官员们见新帝如此态度,越发肆无忌惮地打压新政派。他们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打压新政派官员,使得新政派在朝中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原本一些支持新政的官员,见局势不利,也开始动摇,甚至转而投向保守派阵营。

一位曾经坚定支持新政的官员,在守旧派的威逼利诱下,背叛了新政派。他在一次朝会上,突然改变立场,支持守旧派的观点。他的背叛让新政派的其他官员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愤怒。顾行晋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痛心。他知道,新政派内部的不团结是新政推进的一大障碍。

然而,顾行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开始更加注重团结新政派的力量,加强与新政派官员的沟通和交流。他组织了一些秘密的聚会,在聚会上,他鼓励新政派官员们要坚定信念,不要被守旧派的压力所吓倒。他说:“我们推行新政,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幸福。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顾行晋的努力下,新政派的官员们逐渐重新团结起来。他们在朝堂上继续为新政发声,虽然声音依旧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他们不再害怕守旧派的打压,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与守旧派进行斗争。

与此同时,顾行晋也在寻找其他机会来重新获得新帝的信任。他关注着新帝的喜好和关注点,试图从这些方面入手,找到与新帝沟通的桥梁。他得知新帝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准备寻找机会与新帝探讨。

一天,新帝在宫中举办了一场文化雅集,邀请了一些大臣和文人墨客参加。顾行晋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想办法参加。他通过一位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大臣,向新帝请求参加雅集。新帝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雅集上,顾行晋表现得十分谦逊和有礼。他与其他文人墨客交流诗词、书法和绘画,展现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新帝对他的表现也颇为赞赏。在交流过程中,顾行晋巧妙地将新政的理念融入到文化艺术的讨论中。他说:“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新政的推行正是为了创造这样的环境,让文化艺术能够更加蓬勃地发展。”

新帝听了他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顾行晋和新政。虽然他心中对顾行晋的猜忌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他对新政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

这次雅集让顾行晋看到了一丝希望。他知道,要想让新政真正得到推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但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新政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顾行晋继续默默地为新政努力着。他一方面团结新政派的力量,在朝堂上为新政发声;另一方面,他寻找机会与新帝沟通,试图消除新帝心中的猜忌。

而守旧派们也并没有放松对新政派的打压。他们时刻关注着顾行晋和新政派的一举一动,试图寻找机会再次打击新政。一场更加激烈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之中,新政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朝堂之上,顾行晋就像一位孤独的勇士,在黑暗中奋力前行,为了新政的理想和国家的未来,不断地挑战着强大的守旧势力。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底,新政必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这场旱灾波及了许多地区,农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荒之中。

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焦急。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在朝会上,守旧派大臣们提出了一些传统的救灾方法,如开仓放粮、祈祷降雨等。而新政派大臣们则在顾行晋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兴修水利、推广抗旱作物等。

守旧派大臣们对新政派的提议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新政派是在借机推行新政,根本不切实际。一位守旧派大臣轻蔑地说:“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现在旱灾已经如此严重,哪里来得及?这不过是新政派的空想罢了。”

顾行晋则坚定地反驳道:“陛下,虽然兴修水利不能解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它能够提高国家的抗旱能力,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而且,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试点,逐步推广。”

新帝听了双方的争论,再次陷入了沉思。他看着眼前的旱灾形势,心中十分忧虑。他知道,传统的救灾方法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灾情,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新政派的提议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最终,新帝决定采纳新政派的部分建议。他下令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兴修水利的试点工程,并推广一些抗旱作物的种植。顾行晋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这是新政的一个重要转机。

然而,试点工程的实施并不顺利。守旧派们在背后百般阻挠,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干扰工程的进行。一些地方官员也对新政派的提议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