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翰林院八大学馆和期刊


翰林院掌院这个职位,让钱谦益一下子心满意足了。

尤其是今年恰逢会试,学子们考上进士后,还要考庶吉士。

他正好趁着这个机会,选拔一批靠拢自己的人——

刘宗周能在太学教学生,他钱谦益也能在翰林院收人材。

畅想着如何招揽庶吉士,钱谦益忽然听到皇帝道:

“庶常馆选,以往多有争议。”

“时常有考官因为个人好恶,录用亲近之人。”

“如此有违公平之道,朕意把庶常吉士馆选,交给翰林学士,以及各馆负责人。”

“如今翰林院中,有先前设立的国史馆,还有前段时间设立的经史馆。”

“不知钱先生觉得,还应设哪些馆?”

这个问题,大出钱谦益预料。

同时也让他认识到:皇帝要对翰林院动手了。

在接连设立国史馆、经史馆之后,皇帝已经不满足于小修小改,打算对翰林院整体改制。

这种事放在崇祯朝以前,他是绝不会同意的,也根本不会参与。

但是当今皇帝打着重制礼乐的旗号改了很多机构,他在经历太常寺和国会的改制后,对此已经有些习惯了。

此时的他根本没想如何劝皇帝不要改,而是思索应该如何改动,对自己最为有利。

想着实学派已经在史学确立地位、在经学上却差一点,钱谦益道:

“南宋文帝设四学馆,分为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四学科。”

“臣以为可仿照四学馆,在翰林院设经学、史学、文学等学馆。”

这个提议,让朱由检颇感兴趣,询问道:

“经学、史学各设学馆,先生的意思是把经史馆分开?”

“那么国史馆呢?是否需要并入史学馆?”

钱谦益一心想让史学独立出来,作为实学派的基本盘,说道:

“翰林院本有编撰国史职责,国史也不同于历史,可以并入史学馆,也可以单设一馆。”

“如此翰林院就有经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等馆,分别招收人员。”

这个设置,让朱由检点头赞许,认为十分恰当。

他是把翰林院当成社科院看待的,后世的社科院有六个学部,他也打算按此设置。

学馆就是他设置的学部,经学馆相当于马哲学部,史学馆相当于历史学部,文学馆相当于文学哲学部。

能简单就不要复杂,朱由检决定道:

“国史馆就并入史学馆,仍旧以馆称之,作为特殊分馆,和起居注对接。”

“其他古代历史、还有世界历史,则只设研究所,再设历史理论研究所等。”

“另外……”

顿了一下,朱由检道:

“四学馆有玄学馆,本朝不推崇玄学,不必专设这个学馆。”

“但是老庄列释、诸子百家、中外先哲的学问,却需要有人研究。”

“故而再设个哲学馆,研究先哲如何看待和改造世界,汲取有益观点。”

把哲学单设一馆,安排专人研究。防止将来经学可能被推翻,找不到替代的学问。

如果国外出现马哲等哲学,也可以安排哲学馆研究。

朱由检这次规划的,是一个数百年都不落伍的制度。

钱谦益自然是想不到这点的,他只是想到了皇帝前些日子指点自己的“撷取百家”,很是认同地道:

“百家学说虽各有缺点,却也有可观之处。”

“翰林院中,可单设哲学馆。”

将南宋文帝的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四学馆,改为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四学馆。

这在钱谦益看来已经足够了,但是在朱由检看来却刚开始。

因为这只相当于社科院三个学部,还有三个学部没设呢!

所以他琢磨之后,又道:

“礼乐书数射御,是为君子六艺。”

“礼乐可以放在经学馆,由礼经研究所和乐经研究所研习。”

“射御可放在武道研究院,让那些武人研习。”

“书数却是可以放在翰林院研究的,需要有专门的馆所。”

“朕有意设立艺术馆,研究琴棋书画、乐舞戏剧、雕塑建筑、美学娱乐等艺术。”

“先生觉得如何?”

这些东西,有些玩物丧志的感觉,如果是刘宗周等比较古板大臣听到,一定会劝谏皇帝。

但是钱谦益不是那样的人,他在私下里是不介意迎合皇帝的,听到之后当即道:

“前唐设翰林院,本就是安排文艺之士,陪皇帝游宴娱乐。”

“后来转变为起草机密诏制,却也不应丢弃本职。”

“进士中有一技之长者,可入翰林院艺术馆。”

同意设立艺术馆,但要求把人员限制为进士。避免胡乱招人,降低翰林院的地位。

朱由检只是需要安排人专门研究这些,具体是哪些人却不管,颔首道:

“应当如此,翰林学士要出自进士和元士。”

“只有把学问根基打牢,才能进一步陶冶情操。”

“若没有进士和元士身份,只能当编外供奉,供翰林学士研习。”

认可了钱谦益的说法,却也留下了翰林供奉的口子,招揽特别擅长棋艺、画技的人才。

他打算把文震亨、张岱等人安排进去,把所谓的文人雅趣,进化为美学研究、艺术研习——

将来自己对政事倦了,也能在这些方面找些乐趣。

不过这些都是顺带,朱由检真正看重的还是六艺中的数学,继续道:

“数学和财税息息相关,财政税收,又可以统称为经济。”

“庶常吉士是要辅佐朕治国的,对经济不可不学。”

“故而朕以为,翰林院应设立经济管,专门研究数学和经国济世之术。”

“再设政治馆,研究内政、外交等事。”

把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问题研究学部这三个学部的职责,整合在经济馆、政治馆里面。

最后,为了规范学术研究,朱由检又设立学术馆,在其下设立教学研究所、图书期刊所、学术审议所等,负责从经史馆分出的教材审核、出版审查、期刊评定、学术争议评审等事。

因为研究的都是术,政治馆、经济馆、艺术馆、学术馆,又被合称为四术馆,和四学馆并称,又被合称为八大学馆。

翰林院八大学馆,就此确立下来,成为大明的最高学术机构、人文社科的研究中心。

新招收的庶吉士,在朱由检看来就相当于研究生。

他们将被分配到八大学馆,进行专门学习。

朱由检特意吩咐道:

“八大学馆,各由翰林学士负责,学士间无分高低。”

“今后翰林学士不限人数,基础级别是正五品,专门留在翰林院做研究,以资历和功勋晋升散官勋级。”

“其他不专注学术的翰林官员,则在担任讲读学士之后,外放出去做官。”

这是把做学术的和做官的分开,钱谦益疑惑道:

“如果翰林学士想做官,是否能转任实职呢?”

“外放出去的官员,能不能重新回翰林院?”

学者转任官员,后世也很常见。朱由检道:

“翰林学士学问深湛,做官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因为没经过实职锻炼,只能任礼部系统的清贵之官。”

“外放后重新回翰林院任职,那就只能像先生这样,以礼部右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

钱谦益这下有些明白了,知道了两者间的分别。

不过他最大的认识,是觉得皇帝给了翰林官员在本院升迁的机会,不用必须外放出去做官。

这对内阁和礼部系统的后备人员培养是很有好处的,他作为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当然很是支持。

说实话,当今皇帝让翰林官员外出兼职,一些人是颇有非议的——

在他们看来清贵官员根本不需要做浊官,不用去做实职。

只是因为詹事府这个迁转机构被划入内廷,他们才不得不外放其他衙门才能获得升迁。

如今,皇帝多设翰林学士、并且以散官勋级提升他们的品级,这让钱谦益感觉又回来了,清贵官员仍旧能维持清贵。

所以他很是高兴地答应了这一点,打算按皇帝的要求改革翰林院。

不过朱由检对翰林院的改革,显然不止这些,他说道:

“翰林院以后实行导师制,庶常吉士考试入馆后,按意愿选择学馆、选择翰林学士做导师。”

“导师也可以选学生,每三年教导三到六个人。”

“学成之后可正式加入学馆专门做研究,也可以散馆后以翰林身份外放,兼职做地方官员。”

“入馆和散馆如何安排,都由翰林院掌院管。”

“但是也不能独断专行,要召集各学馆首席学士集议。”

“各学馆的事务同样如此,由翰林学士集议。”

这个集议办法,钱谦益能够理解。

但是导师制则让他有些迷惑,不知对自己是好是坏。

理论上说,他作为翰林院掌院,这一届的庶吉士都是自己选进来的,都能当作弟子。

但是这些弟子又要选导师,他们显然会和导师更亲近。

疑惑之下,钱谦益道:

“现在的翰林院官员多有外放兼职,恐怕找不到足够的学士。”

“是否能过几年学士积累够了,再实行导师制度?”

想要推迟几年,把自己的任期混过去。

朱由检当然不答应,说道:

“学士不够可以找大学士。”

“朱国祯、黄立极、张瑞图不都在修史吗?他们完全可以做史学馆的翰林学士。”

“尤其是张瑞图书法精妙,还可以去艺术馆做学士。”

“实在不够的话,董其昌也是翰林出身,身份和造诣都足以做艺术学士。”

“朝廷这么多致仕官员,还怕找不到足够的人做学士?”

钱谦益听到这些名字,惊得险些要叫出来。

此时他才明白,为何皇帝说翰林学士不再限制品级,原来是想让大学士回去。

这些人做翰林学士的资格当然够,但是他们回去了,自己这个翰林院掌院怎么办:

这么多的致仕大学士,自己一个小小侍郎,根本就没法管。

所以他请求道:

“朝廷优待大臣,方才许大学士致仕。”

“他们回到翰林院,也不应承担更多事务。”

“臣以为可称他们为翰林大学士,不参与翰林学士集议。”

“招收学生之时,也应限制他们的弟子在翰林院做研究,避免结党营私。”

这是在避免致仕大学士影响翰林院的事务,朱由检对此无所谓,点头道:

“先生看着去办,拟出一个章程来。”

“现在可以让致仕大学士和老翰林发挥余热,把八大学馆建起来。”

“以后还要制定更严格的制度,避免学问不够的人滥竽充数成为学士。”

“例如学术馆就可以建个期刊,发表达到要求的论文,只有论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评选学士。”

祭出了论文数量要求,朱由检兴致勃勃地道:

“这个翰林院学刊,还可以接收外人投稿。”

“凡是达到要求的,都可以刊登上去。”

“如果文章多了一份期刊发表不完,还可以让各个学馆成立子刊,发表该学科的文章。”

“特别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发行单行本,甚至扩充为图书,每年评出优秀作品来。”

“朕会从内帑拨钱成立学术基金,专门支持学术刊物和图书出版。”

如同支持技术研发一样,朱由检挥手拿出十万两银子,专门用于八大学馆和学术期刊筹办。

希望以此规范大明的学术研究,建立期刊体系。

在他的亲手指导下,翰林院学刊开始创立。后续还成立了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艺术、学术等子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很多学术界的争论,都是从翰林院学刊开始。

例如前段时间经筵后,泛起的对《古文尚书》的质疑。

很多人从梅鷟的《尚书考异》出发,研讨其中的问题。

这类学问因为太深入,普通读者很少关注。报纸也不乐意刊登,很少发表这类文章。即使偶尔刊登,也只是给一些有名的学术大家面子而已。

如今,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后,那些研究学术问题的人,顿时找到了聚集地。

他们在期刊上广泛讨论,相互取长补短。

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下,《古文尚书》真伪,越来越是明白。

大明的学术期刊以此为出发点,树立各种规范。经学等学问的研究,自此日新月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