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瞿式耜悔不当初

接到了翰林院改制这样的重任,钱谦益回去后就奋笔疾书。¢v!7`x`s-w′.+c,o?m/

并且召集瞿式耜等弟子,商议要在翰林院用哪些人。

瞿式耜得知还能考取庶吉士,顿时就激动了——

因为在大明只有成为翰林,才有可能成为大学士、获得入阁拜相的机会。

瞿式耜在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后,并没有考取庶吉士。

他对此一直深以为憾,没想到现在还有转机。

听到老师的话语,他当即就急着问道:

“四十岁以上也能考选,最多还有五次。”

“弟子现在这样,能不能够参与?”

钱谦益看了他一眼,捻须道:

“你?”

“应该是不能了。”

“若论学术、政绩,为师能帮你获得考翰林的资格。”

“但是你现在已经是正五品寺丞,考上了翰林院如何安置?”

“皇上只允许正五品以下参考,并不包含正五品。”

显然他对此是考量过的,知道瞿式耜无法获得这次机会。

毕竟正五品级别相当于学士,考上庶吉士后,翰林院如何教导这样的人?

别说翰林学士了,就连内阁大学士,理论上的级别也才正五品。只是因为加衔,才能在上朝时排在九卿前面。

正五品的学士、大学士面对保留正五品级别的庶吉士,应该如何教诲?

还有财政司、教育司等司的正五品郎中,职权甚至能和后世的部长相比。

主持这些衙门的官员不想着好好做官却去考翰林,那是什么样子?

所以朱由检虽然取销考选参考人员的年龄限制,却把品级定在正五品以下,不允许高级官员考翰林。

瞿式耜在老师讲解下明白这点后,顿时更加遗憾——

因为他若是正常晋升的话,如今应该是从五品。

只是因为他以科道官员身份第一次转任,获得了按旧例超擢的机会。

再加上老师钱谦益受皇帝看重、又是东林党下一代的领袖,他从户科给事中任上,一跃成为正五品寺丞。

之前他还为此洋洋得意,觉得省了很多磨勘期。

没想到现在被回旋镖打中,失去了考选庶吉士的机会。

一时间,瞿式耜恨不得回到当初,只争夺从五品的职位。

钱谦益看弟子这个样子,安慰道:

“不用再想这些了!”

“你这寺丞做了两年,只要立下一次年功,明年换届就有升迁的机会。”

“到了正五品以上,那就不完全看磨勘、可以廷推选任了。”

“老师会帮你谋个好位置,升迁不会慢于翰林。”

瞿式耜听到这里心下稍宽,知道以老师在皇帝那里受到的宠信,给自己安排个好职位并不难。*幻^想!姬\ .埂?芯·罪^全?

只是想到自己因为走捷径丢失了入阁机缘,他就仍旧忍不住恼恨:

“就算升迁不比翰林慢,最多也是九卿。”

“皇上那么信任袁可立,都没让他入阁当大学士。”

“不就是因为他不是翰林,按惯例不能当阁臣。”

“可惜……可惜……”

连连叹着,瞿式耜知道皇帝虽然改变了“非进士不入翰林”的惯例,却没打算改变“非翰林不入内阁”。

甚至因为翰林院的扩充,还在加强这个惯例——

获得翰林身份的官员,以后会更加努力维护这一点。

尤其是袁可立都没能入内阁,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想入阁就更难了。

任何人都要掂量一下,是不是立下了超过他的功绩。

以袁可立掀翻阉党、组建枢密院、任期内平定西南收复草原的功绩来看,他将来名列紫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以后很难有人超越。

只要他这个标杆存在,非翰林不入内阁基本就钉死了。

将来的内阁大学士,必然还是从翰林中选。

就连刘宗周这个重制礼乐的主持者,也会因为这个惯例无法成为阁臣——

昔年刘宗周登科时,恰逢母丧消息传来,在放榜前一日奔丧南归。因此错过了考选庶吉士,守制结束后只当了行人司行人。

也因为此,刘宗周学问虽高、却没有翰林经历,按惯例能成为阁臣。

钱谦益对此喜闻乐见,因为他已经视刘宗周为最大的对手,自然希望在官位上压过此人。

所以他对非翰林不入内阁很是支持,完全支持皇帝对翰林院的改制。

——

看着弟子沮丧的神色,钱谦益安慰道:

“不用再想这件事了!”

“明年还有一件好事等着你们。”

“我从吏部那里听说,明年换届时各部会增加部务佥事、部务同佥。”

“你们这些正五品郎中和侍郎,

都有升迁机会。”

这件事果然吸引了瞿式耜注意,他问道:

“部务佥事?”

“是像枢密院六部那样吗?”

“级别定在几品?能不能参加集议会?”

显然他对此有所关注,知道枢密院六部设有佥事、同佥,仅次于部长、副部长职位。

这个职位以前不怎么被人重视,但是在集议制推行后,就显出重要了。

因为部务佥事和部务同佥,同副部长一样在集议会有一票,完全可以说是副部长的权力。

如果政务院六部同样如此,那就能当作品级稍低的侍郎看待。,2?0¢2!3!t*x·t,.+c/o?m¢

对于瞿式耜来说,自然很有吸引力。

钱谦益笑着说道:

“部务佥事、部务同佥,都享有签字决定部务的权力,当然能参加集议会。”

“将来各部直属的总署、还有重要的司署,都会由佥事、同佥分管,级别定在正四品、从四品。”

“如此就和正四品佥都御史相当,正好在将来转任巡抚职位。”

“巡抚加衔南京侍郎,再回到朝中当侍郎,就完成了朝廷和地方的转换,施政更有条理。”

“你们太府寺所在的户部是大部,应该会增加不少佥事职位。”

瞿式耜这下高兴了,因为他若成为户部佥事,巡抚、侍郎就是手到擒来的事。

将来在老师的支持下成为九卿,也是一路青云。

这让他终于消去无法成为翰林的郁闷,向老师道:

“恩师,弟子定不负所望,立下年功升迁。”

下决心要在朝廷的正五品官员中拔得头筹,让盯着他们的人说不出话来。

钱谦益很是高兴,勉励了弟子几句,又问道:

“你在朝堂上交游广,还曾当过给事中。”

“能不能说说哪些官员,有可能考取翰林?”

这些人都是朝廷的中坚力量,职位多半在正六品、从五品,只要考取翰林就能大用,未来很可能成为阁臣。

瞿式耜羡慕地想着他们的机遇,回道:

“要看恩师用东林还是其他人。”

“皇上起复了很多被列入东林党的科道,他们转任的职位大多在五六品,完全能参加考选。”

“还有刑科都给事中薛国观、吏科给事中刘汉儒,应该都会参选。”

“恩师是想缓和同东林的关系,还是培养自己人?”

钱谦益抚着胡须,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他现在虽然和东林分裂,却还称不上完全是死敌,犯不上阻挠他们前进。

而且培养自己人的话,他还没有足够的人手。最看重的弟子瞿式耜,又没办法考翰林。

所以他思索之后,说道:

“皇上嘱咐我务必公平,而且初试之后,还有翰林学士复试面试,谁进翰林院并不完全由老师决定。”

“这次就任由他们发挥,老师一视同仁。”

说着这些漂亮话,钱谦益又道:

“关键还是翰林学士。”

“以后翰林院的庶吉士,会和导师更亲近。”

瞿式耜思索了一下翰林院改制后的章程,附和道:

“确实如此,关键是学士。”

“这次翰林院要录用一百二十人,按陛下要求的每个导师最多六名学生算,至少需要二十名学士。”

“恩师打算举荐谁?”

钱谦益道:

“为师烦恼的也是这个。”

“二十个学士,可是不好选啊!”

“这些人要在天下间有名望,还要在朝廷有功绩,能担任正五品学士。”

“能满足这些的,现在哪一个不是皇上看重的要臣?”

这就是钱谦益为难的地方,当今皇帝对人才太看重了,无论是不是迎合他,都会被留在朝廷里。

陈继儒这样的遗贤极少,而且已经被皇帝发掘出来。

钱谦益如果举荐这些人,他们只会觉得理所当然。不但不会感谢,在学士集议会上还可能唱反调。

即使钱谦益作为主官有一票否决权,却也没有罢免翰林学士的权力。

他对所谓的名士,当真头疼之极。

瞿式耜出主意道:

“皇上不是说可以用致仕大学士吗?”

“可以邀请他们在翰林院做学问,而且不参加集议会。”

“以后再举荐学士上去,换成我们的人。”

钱谦益不想翰林院中有太多无法使唤的大佛,无奈普通的翰林学士也不好管。

最终思虑过后,无奈道:

“只能这样了!”

“先用致仕大学士占位置。”

“还有哪些致仕大学士健在?”

两人认真合计,首先想到的就是刘一燝,第一个否定的也是他。

因为这

个人是被皇帝认定“坚卧不起”的,他就是活得好好的,也得当成有病,无法来京赴任。

剩下的还活着的致仕大学士,有史继偕、朱国祯、朱延禧、黄立极、张瑞图五人。

黄立极已经明确支持钱谦益,这个是必然入选的。

张瑞图是书法大家,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皇帝也认为他可以入艺术院,这个也要入选。

朱国祯、朱延禧是东林前辈,一个已经在国史馆,另一个曾修《光宗实录》,必然要举荐上去的。

唯有史继偕,让钱谦益拿不定主意:

“史学士是因为取同乡庄际昌为状元,被人非议下台的。”

“但是庄际昌前年在东江殉职,被皇上追封了爵位,是天下公认的烈士。”

“他这个错,自然就称不上错,反而称得上录用了人才。”

“如今他既然健在,要不要举荐上去?”

瞿式耜虽然是弟子,却比老师更有决断,略一思索便道:

“要!”

“万历四十七年那一科,可是有不少人才。”

“庄际昌、孔贞运、陈子壮这三鼎甲且不说,孙传庭、袁崇焕可是已经成了督抚,杨文岳、吴阿衡离督抚同样不远。”

“还有何吾驺、姜曰广等翰林之臣,薛国观等准备考翰林的人。这一科的人才,必然占据高位。”

“史学士是这一科的主考官,请他过来,有助于恩师拉拢这些人。”

“可不能让己未科的人,都向韩首辅靠拢啊!”

这个理由,让钱谦益拨云见日,知道了如何对待史继偕:

韩爌是这一科的副主考官不错,但是史继偕才是正牌的主考官。

他回到朝廷之后,必然能收拢一部分人。

尤其是史继偕和杨景辰都是晋江人,在杨景辰已经成为次辅的情况下,必然有人愿意通过史继偕靠拢杨景辰。

这样还能向杨景辰卖好,在韩爌有可能针对自己时有人牵制。

所以钱谦益当即决定,要把史继偕举荐上去,甚至排在首位。

无论将来他来不来京,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的进士、还有杨景辰等人,都要把这件事记下来。

确定了对待史继偕的态度,钱谦益笑着说道:

“说起来当年史继偕致仕,还是被阮大铖弹劾下去的,当时他是东林的人。”

“可惜这个人不走正路,竟然投靠阉人,把魏大中给害死了。”

“如今魏学濂要找他偿命,阮大铖只能流落海外。”

这些都是昔年东林的事情,钱谦益如今跳出来,自然能放平心态看待。

瞿式耜则想到了弹劾阮大铖的刘宗周,还有如今和魏学濂交好的李玉。

李玉可是皇家乐团的团长,还是皇帝册封的音乐大师,翰林院艺术馆若设供奉,他定然是第一人。

在他提到这件事情后,钱谦益则想到了翰林供奉的事情,抚着胡须沉思道:

“李玉能当翰林供奉,他的老师自然也可以。”

“刘蕺山现在是太学祭酒、礼部添注右侍郎,不可能再去考翰林的。”

“但他又是天下公认的学术宗师,经学馆没有他必然引来质疑。”

“我就把他写进去,举荐为翰林供奉。”

把翰林供奉的名单拟了一遍,将刘宗周写在了第一位。

甚至还向皇帝提议,允许翰林供奉等招庶吉士做学生,显示对翰林供奉的优待——

翰林供奉之名,是翰林学士最初的称呼,两者完全能等同起来。

如今重新设置,级别也是一样,只是翰林学士有正式翰林身份,能参加学士集议会。

翰林供奉则不然,只是外部人员,也称不上翰林出身。

钱谦益担心皇帝再改制度让刘宗周拥有翰林身份,打算这件事彻底定下来。

而且有了致仕大学士和翰林供奉充数,翰林院需要立刻定下的学士,就只有十人左右。

钱谦益完全能举荐亲近者,掌握翰林院的学士集议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