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主力决战的机会


“竖子不足与谋!”

看着远处战场上的局势,孔贞运怒骂道。

黑龙江各军和林丹汗围攻科尔沁,是他极力推动的事情。

甚至这一战去年就该发动,只是因为准备不足搁置。

今年开春之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林丹汗终于率着两万兵马,和大明军队围攻科尔沁。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明蒙联军也连战连捷,打到了科尔沁核心之地。

就当他们即将把科尔沁彻底解决时,建虏援军到来,顿时改变了一切。

大明军队靠着火器,现在是不怎么怕建虏的。就算他们追不上骑兵,结成战阵防御后,建虏也多半不敢冲阵——

大宁之战的惨败,已经表明他们在面对大明的火器时,根本就冲不过去。

现在的建虏是靠骑兵的机动性,勉强在和明军的交战中占据优势。

明军渐渐褪去对建虏的惧怕,但是林丹汗的部下,却是畏敌如虎。今天决战时竟然跑了,只留下了明军。

以至于孔贞运破口大骂,觉得林丹汗不中用:

“志大才疏,胆小如鼠。”

“此人烂泥扶不上墙,不值得丝毫信任。”

能让夙来儒雅的孔贞运怒骂,可想而知他多生气。

旁边同样在观察战场的张同敞,脸上同样有怒色。但他能控制自己情绪,放下望远镜道:

“不用太过生气!”

“这不是早有预料的事情吗?”

“林丹汗若真有能力,朝廷焉会扶持?”

“有他这样志大才疏的人当大汗最好,不用担心蒙古人出现努尔哈赤。”

孔贞运也知道林丹汗不中用对大明是好事,但他就是生气自己在这个人身上花费了太多心力。

若非他去年在建虏入侵时逃窜,自己焉会受罚外放漠北?

如今因为他的逃窜,自己又没能尽全功。到手的封爵机会,硬是被让了出去。

想到这他就觉得痛心,觉得以后不能对林丹汗有丝毫信任:

“老夫真是瞎了眼,竟然曾指望这样的人!”

“江陵公,你说现在怎么办?”

“这一仗如何打下去?”

张同敞看了看远处的战局,大明各军在察罕部退却后,已经结阵防御。

建虏也没有强攻的意思,显然他们耗不起。

不过越是如此,他就越要和建虏耗,和孔贞运计议道:

“皇上派我们打科尔沁,为的就是牵制建虏兵力。”

“以建虏打出的旗号来看,这次来的是两黄旗。”

“虽不知具体来了多少,但是不亚于一万人。”

这点他估算错了,因为两黄旗来的没这么多,只来了六千多人。

其他的是黄台吉征调的蒙古人,编入了两黄旗之内。

不过这不影响结论,张同敞道:

“根据情报部的估算,建虏最多有240个牛录,每个牛录按300人估算,就是72000披甲士兵。”

“消灭这些战兵,建虏就要用后备人员补充,战力比以前远逊。”

“自崇祯元年以来,大明各军打死的真鞑子,至少也有一万人。”

“现在咱们牵制一万,洪总督那边再牵制一万。”

“前线有战力的建虏真鞑子,最多也就四万人。”

“以关宁军的战力,足以与之一拼!”

这个结论,让孔贞运也有些欣喜。

虽然这样打最大的功劳不属于他们,但他们本来就是偏师的定位。

对他来说,能取胜是最大的事情,此时他心里想的是报答皇帝。

张同敞同样如此,并没有一定要争功的意思。

对他来说,什么时候消灭科尔沁无关紧要,他不可能凭借这点功绩升到国公之位。方五百里的江陵公国,也不会因此扩大点。

反而是配合主战场破敌,能让皇帝更看重,认为他有大局观,可以负责经营东北。

所以两人很快达成一致,把策略传到安东都护府,还有辽东前委、以及枢密院战时委员会。

——

对于张同敞这个推测,战时委员会很看重,勒令辽东前线全力探查。锦衣卫在建虏埋伏的探子,也不惜代价出动。

最终,通过宁完我、李延庚等人发来的消息,朝廷确认牛庄前线的真鞑子,的确只有四万多人。

其余两万人是蒙古人假扮,装作黄台吉的亲卫。

这件事情确认后,辽东前委欢声雷动,因为他们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关宁军可以和建虏决战。

孙承宗抚着胡须道:

“前些日子建虏寻求决战,本督就觉得不对劲。”

“没想到是虚张声势,想要吓住我们。”

尤世禄则有些羞愧道:

“是我们太小心了,没有发现建虏的诡计。”

孙承宗摆手说道:

“不怪你!”

“皇上说过:大兵团作战一定要稳。”

“宁愿不能取胜,也不能够溃败。”

“当时咱们的将士锻炼不够,又不能说知彼,稳一点没有错误。”

“现在各军轮战几个月,已经基本上练出来了。又知道了建虏的虚实,正是决战的好时机。”

说着,他又关切地问道:

“你的身体怎么样了?”

“能不能坚持下去?”

尤世禄这几个月殚精竭虑,早已疾病缠身。

但是面对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道:

“还请督师下令,末将全力以对!”

孙承宗大喝声“好”,却到底有些担心,询问道:

“要不要派人辅佐,我把马世龙调过来?”

尤世禄勉强点了点头,说道:

“调马都尉过来也可以,有他在我会更轻松些。”

“现在朝廷要求主将留在后方指挥,冲锋陷阵的事情,有曹文诏、孙应元等将军。”

这两人都是打出来的战将,领着朝廷新军,在战场上打出了赫赫声威。

孙承宗想着朝廷确实不建议高级军官去冲阵,点头道:

“那你就好好准备,别浪费这次机会。”

上奏朝廷调山海关护军都尉马世龙来前线,又请求朝廷命各军牵制建虏——

袁可立对他全力配合,严令洪承畴、毛文龙牵制两蓝旗,并下令宁远伯李尊祖率金角卫西进,拦住在科尔沁的两黄旗建虏南归。

同时,因为尤世禄的病情,他下令这一战杨嘉谟优先,率领辽南军先上阵。

尤世禄坐镇后方指挥,伺机调遣关宁军压上去。

——

杨嘉谟没想到自己晚上战场,竟然捞到了主攻的机会。

乐得呵呵大笑,环视麾下诸将道:

“朝廷命我们主攻,尔等有没有信心?”

曹变蛟等人大声喊“有”,杨嘉谟称赞他们道:

“好!”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这是陛下的期许,希望大明军队都有这样的勇气。”

“传令:此战若胜,所有将士至少授田一方里,世袭职位升一级!”

这是皇帝鼓励他们立功,所下发的旨意。

辽南镇上下知道后,顿时欢声雷动,恨不得眼前就是建虏,自己立刻打上去——

刚刚从军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建虏有多厉害。

这些日子抓蛮夷的经历,则让他们觉得建虏虽然凶恶,也不过与野兽无异。

抓到蛮夷就分配土地,也让他们胸中充满了打建虏的动力。

在一方里土地、一级世袭职位的诱惑下,他们满怀渴望,胸中毫无畏惧。

军中各将同样如此,他们大多满怀激动,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动力。

唯有随天雄军过来、兼任这支军队护军使的卢象升,有些辗转难安。

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这支成军不到三月的兵马,就有和建虏抗衡的实力:

『这不是让人送死吗?』

『朝廷怎么这样安排?』

心中难安的他,找到杨嘉谟道:

“杨将军,你真以为这支新军,就能对抗建虏吗?”

“若是建虏这么好打,何至于到今日?”

杨嘉谟神色一肃,威严道:

“卢护军,你这是什么意思?”

“决战的事情是朝廷定下的,莫非在决战之前,你要乱我军心?”

卢象升可担不起这个罪名,很是诚恳地解释道:

“非是要乱军心,只是心中有疑。”

“若是卢某有其他心思,就不会在私下里找将军。”

杨嘉谟脸色这才好一点,知道卢象升是好心。

又顾虑卢象升的座师是孙承宗、袁可立,耐着性子解释:

“打不打得过,这一仗都是要打。”

“辽南镇想要成军,必须经过这一战。”

卢象升也知道强军必须从战火中淬炼,不然他也不会带着一万天雄军过来了。

但是把刚刚从军的士卒推上战场,他心中实在有些不忍:

“古人云:士非教不得征。”

“朝廷训练火器新军,至少也需要三个月。”

“现在就把这些人推向战场,实在太残忍了。”

杨嘉谟不以为然道:

“残忍?”

“你去边地看看,就知道什么是残忍?”

“蛮夷哪里会给你训练的机会,他们打过来了边民都得上阵。”

“这些辽东的汉民能被解救出来已经蒙受恩德,如今就是需要他们报效的时候。”

“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去打建虏?”

卢象升闻言默然,知道根本不需要去问。

这段时间他也不是没有看过辽南军训练,直接就拉上战场,用他们去抓蛮夷。

在过往仇恨的刺激下,这些人遇到蛮夷根本不会留手。随后的记功分田,则让他们充满了继续抓蛮夷的动力。

再加上艾南英等人宣扬的华夷之辨,这些人的脑子中如今不但仇恨建虏,还充满了对他们的蔑视。

现在阻止他们上战场,他们会先把阻止的人赶出去。

所以,虽然知道这一战胜负难料,伤亡也很难说。卢象升仍旧只能听命,带着天雄军上阵——

对他不放心的杨嘉谟,让卢象升率领天雄军做预备队。在战场上临时整修工事,预防战事不利时溃败。

他本人率领四万辽南军队,准备迎接建虏在牛庄的主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