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强者的傲慢
在执行堡垒推进战略的前期,楼氏得到了来自其他家族的帮助,其中郤氏的助力最大。
那些帮助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的支援上,使得楼氏能够集中更多的力量在前方来压制义渠,后方得以大肆修筑兵堡。
来自其他家族的帮助当然不会是无缘无故,要么是在还人情,不然就是在讨人情,总归就是一种人情往来。
家族与家族之间便是这样,日常有需要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地方搭把手,人际关系得到稳固,人情往来加深感情。
要不然的话,事先有再好的交情,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或无能为力,事后感情必然会变淡,乃至于不再往来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所说的是力所能及,真要到破家襄助,那可不是人情那么简单了。只是……,极少人愿意破家襄助便是。
第一年,楼小白的主持下,八个月的时间让堡垒推进战术向前推进了八十里。轮到在山林里面修筑堡垒,四个月只向前推进了不到二十里。
去年是第二年,一整年的时间里面,堡垒只向前推进四十里,期间大多数时间是在前进与后退中循环。
那是到了山林地段,材料运输不易就是一道难点,卡住了工程的进度。义渠的反扑也远比第一年要激烈。
两年的工程下来,大批民夫掌握了手艺,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农夫,日后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提升。这个也是他们在前线冒险所得到的回报,自己受益再因此惠及子孙。
“义渠的反扑很猛烈,只是又不大规模反扑,很难一次歼灭太多义渠人。等他们的损失略大就会停止进攻,我们恢复修筑兵堡又继续小股队伍袭扰。”楼小白这句话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烦不胜烦。
楼令很清楚怎么回事。
在势力与势力的对抗中,弱小的一方该是脑子有问题才会与远比自己强大敌人正面交战,使用频繁的骚扰战术无疑才是最为正确的应对方法。
义渠人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他们不止熟悉地形,并且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楼氏说什么都是入侵的一方,不存在地利或人和,被动一些属于是应该的。
只是那样一来,交战的地点在义渠人的地盘,经济损失与人员死伤肯定是义渠一方最重。
遭到入侵本就是那么一回事,真有实力谁愿意战场在己方的家园?一棵草被踩踏都能算作损失的一部分。
“两年的时间里面,我们斩获了上万首级,抓了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战俘。那些战俘里面以老弱妇孺居多。”楼小白脸色多少有些严峻:“义渠人的抵抗意志很强。”
楼令一点都不意外。
要是义渠人抵抗意志薄弱,他们不配与秦国较量将近四百年的时间。
对,没有错,秦国与义渠纠缠了快四百年,最后还是秦国用不名誉的手段灭掉义渠。
秦国的太后给义渠王生孩子,并且一生就是俩,不妨碍芈月在秦国是一位好太后。
其他列国怎么看?当时的秦国一直被关外各国看不起,不缺秦宣太后给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这么一回事了。
在义渠被灭之后,那两兄弟有没有活下来,未能从史书找到相关的记载。
楼令从一开始就没有义渠会遭遇挫折就认输的奢望,更没有短时间内将之完全消灭的天真想法。
实在是义渠太过滑不溜丢,有着成熟异族该有的识时务,打不过就知道躲,躲不过干脆利索的逃。
对楼氏来说不利的地方不仅是义渠人思想上的灵活,地利占了不小优势的因素。
义渠不是完全的游牧民族,放牧与狩猎、采集、农耕都掌握一些,算起来是早期的羌人一支。
这个羌人不是现代五十六民族中的那个。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算作羌人的部落非常多。其实“羌”所指的是有差不多的生活习性。在文化层面,以部落形式而存在的话,得是有相同的神话背景,才算得上是同一个民族。
有相似生活习性这种事情,大兴安岭那边过着很多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部落,河套区域也有着相似生活习惯的部落,能够说他们是同一个民族吗?
可以从血缘关系和文化认同来归纳民族的区别,总不能说幼儿时期一样要喝奶,人与其它哺乳动物也是同一个民族。
而中原王朝鼎盛的时候,很爱给周边的部落划分归属。
例如说,西汉时期的北边各部落并非匈奴人,偏偏汉帝国将他们划到了匈奴人的一拨里面去。
例如西汉时期的白羊部、浑邪部、楼烦部等等,他们可以是东胡、羌、月氏、楼烦在草原的残部,可能也受到了匈奴人的欺压,可是汉廷将他们一概视为匈奴的一部分。
同理,东汉时期在西北作乱的不一定是羌人,一概被划到羌人的一拨;明代的沿海一直受到倭寇侵扰,进行侵扰的真倭寇并不多,多数其实是假扮的倭寇,但是从方方面面都只能视为真倭寇,可不能说是假扮的倭寇居多。
义渠是羌人的一支?这是现代一些专家学者的说法,灭亡的义渠人无法反驳。
在楼氏对上义渠之后,楼令没管秦国是拿义渠来怎么定义,很直接地将义渠视为敌对势力。
至于说义渠到底是什么成份,他们来自哪里,血脉的来历又是谁?这些以后可以来慢慢编,乃至于编都不用编。战后简单记录,某年的某个季节义渠与楼氏为敌,随后在某年的某天义渠被楼氏消灭,其它真的不用多写了。
打输了……,或者很艰难才打赢,才需要写清楚前因后果与遭受的苦难。为的是让后人长教训,也是一份祖先留给子孙的清算名单。
没有多大损失就打赢了?或者一波直接消灭?浪费墨水往详细了写干嘛,搞得祖先很没用似得。
从始至终,楼令都知道义渠不会那么容易被消灭。
这不是使用堡垒推进战术了吗?表明楼令非常明白义渠人不好对付。
“只要能够在山林里面站稳脚跟,便是打造我们在这一场较量的胜利基础。”楼令说道。
关于要怎么打,使用堡垒推进战略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楼小白已经完全搞清楚了。
说白了就是,无法短时间内消灭义渠,楼氏就用人力物力去堆,堆到义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再长时间给义渠放血。
这就是恃强凌弱的战法,完全拿硬实力来拼消耗,谁先受不了就滚蛋。
所以,楼氏的战略核心其实就是逼迫义渠人认输,亦或义渠人自己迁徙离开。
当然,义渠人也可以不跑,他们完全能够继续躲在山林里面,时不时出来跟楼氏过不去。
只要兵堡体系成型……,事实是现在前线的兵堡体系已经成型,楼氏已经落入不败之地。
义渠人想要拿下那些兵堡,不丢下数万人根本打不完,他们一旦死了数万人也就距离灭族不遥远了。
固然楼氏的耗费不会小,为了秦地的安稳却是付出非常值得,压根不会动摇楼令的继续投入。
“父亲,我们跟义渠的较量多久会出现结果呢?”楼小白问道。
楼令诧异道:“是你在负责,你最清楚。反而问起了我?”
楼小白换了个说法:“一直跟义渠耗下去,会影响到其它吗?”
“其实不完全是坏事。”楼令说道。
到现在为止,无论晋国内部或是列国,一概对楼氏有了多强的实力没有太明确的认知。
晋国内部依然认为郤氏最强,到底谁排在第二需要楼氏与范氏去竞争。
他们那么傻,看不到楼氏在金属的更新换代,其它技术也是遥遥领先吗?怎么还以为楼氏比郤氏弱呢?
其实……,不是他们傻,只是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力量认知有限。
楼氏出产铁器,武器装备更加精良?没有人会否认这个事实,另一个事实是楼氏崛起的时间太短了。
强不强跟家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应该说,的的确确是存在关联。
比如说,一个家族的历史悠久,积累的知识传承更多,拥有的人脉更强,族人的向心力更高,治下的人习惯了他们的统治。
不要忘记春秋是一个讲血统的时代,出身不能代表一切,可是有好的出身更容易被接受或接纳。
拿西方来说,哪怕是步入信息时代,他们还很吃贵族那一套。在他们那一边,只要是有贵族的身份,融入上层社会会很容易;没钱的贵族也能享受方方面面的便利,不是白板身份可以比的。
而楼氏很强大被容易被忽视,正是从楼令获得“大夫”爵位开始到现在,时间都没有过去二十年,成为卿大夫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那也就导致他们明明见识到了楼氏的强大,潜意识里面不肯承认,亦或是自己欺骗自己,导致了各方面的否认。
拿大毛来说,他们没有跟二毛干起来之前,谁敢相信战争会一直拖着,并且让人无法判断什么时候会结束?
而大毛跟二毛打架之前,大毛的军事实力被公认排在全球第二。无法速胜的大毛露了自己的屁股,一下子让人看到虚弱。
想让世人见识到楼氏的真正实力?除非楼氏挑一个老牌卿位家族灭掉,要不然世人不会那么快接受事实。
楼氏单挑打赢一个国家,行不行呢?像是楼氏打赢了秦国,各国会认为是仗着晋国的实力,晋国内部的家族要么误会是郤氏、荀氏、范氏相助,不然就会因为是晋人觉得太弱,所以认定打赢了太正常。
总归来说,楼令并没有受到谁的挑衅,楼氏更没有面临霸凌,很愿意继续隐藏实力。
这可不是什么闷声发财,能迟一天让世人认知到楼氏的真正实力,会让楼氏的外部环境维持良好,期间积累更多的实力去应对未来会出现的挑战。
看看郤氏就会知道,他们戴着第一的高帽,将郤氏视作假想敌的家族可真的是太多了。但凡郤氏有点动作,立马就是无数双眼睛看过去,并且一点点举动都要被各种解读,琢磨着怎么去干坏事。
事实是什么?真要是其他家族窥探到楼氏真正的实力,他们才不会让楼氏有专心对外开拓的可能性,怕得就是本来落后,一旦楼氏完成开拓会在实力上更强,本就落后的己方就更加不如了。
一个实力不强的家族会值得争相拉拢,明确知道那个家族就是很强大,不应该叫拉拢,分明是一种讨好;只是……,通常会遭遇到会是被各种扯后腿。
楼令所说的不是坏事,有楼氏被牵扯在义渠战场会让其他家族更方面的意思,还有起码楼氏有一个可以长期实战练兵的战场。
随着兵堡体系的成型,哪怕现在楼氏不追求短时间内消灭义渠,也不再继续将兵堡往前推,战线大概率就是那么僵持下来。
失去了大片牧场的义渠,他们没有了牧场,仅仅这一项就会让他们内部发生动乱。
毕竟,义渠可是有不少人依靠放牧过日子。这一部分人失去了生活来源,需要其他族人的接济。
那样一来,不管是接受救济的人群,亦或是进行接济的人群,不可能保持和睦。
失去生活来源的义渠人会着急夺回栖息地,期间侵占狩猎、采集那些部落的生存空间,需要进行接济以及生存空间被侵害的其他义渠人心理会不平衡。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届时不用楼氏去打,义渠不大乱也不再具备主动出击的实力,还会越拖实力越弱。
他们来到秦廷原本的宫城。
楼氏占领“雍”之后,并未拆掉秦廷留下来的宫城,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放在那边没有利用。
现在算是敏感时期过去,楼氏总不能一直耗费着修葺秦廷丢下的宫城,可以是先悄悄使用,再住得光明正大。
有那么一个潜规则,风声过去之后可以住他国的宫城,只是一定不能增加宫阙的数量,乃至于是废掉的宫阙都不能再翻修。
这是什么规则?其实就是不能逾越的规则,逾越了就变成僭越。
楼令来“雍”的宫城没几次,对里面的布局比较陌生。
现在一个国家就有一座宫城,不是没有人规定宫城该怎么来营造,只是真正守着规矩的诸侯已经没有几个。
周公旦是一个管得很宽的人,立下了无数的规矩,尤其是对诸侯非常针对。
在周公旦定下的规矩中,诸侯吃、喝、穿、用、住都有很明确的限制,一国都城的大小都有限制,怎么会忘了限制宫城的规格呢?
只不过,周公旦作古了很久,周王室也早就没了权威,列国的诸侯已经不再严格遵守周公旦定下的游戏规则了。
那也就是导致了一件事情,列国的城池规划不再统一,诸侯对宫城的营造只限制于财力。
倒是楼小白和福姬去年已经住进秦廷曾经的宫城,看着已经很熟悉了。
“秦国是一个小国,没有几座宫殿,连议政殿都小得很。”福姬没有掩饰对秦廷修建宫城规格的鄙视。
娇姬愕然:“你们连议政殿都用上了?”
在当前,列国不会特意给宫阙取名字,一般是什么用途的大殿就是直接那么称呼。
“没有,没有。是我闲着无聊喜欢乱逛。”福姬知道不能坑了楼小白:“只是启用很小的一部分,其它都空着呐。”
娇姬松了口气:“这就好!”
用上了是一回事。
搞出在议政殿办公,会变成另外一回事了。
只要楼小白没有脑子坏掉,他就干不出在议政殿办公的事情来。
不止是议政殿不能用,好些其它宫殿也只能闲置。
后宫的区域也有讲究,比如曾经秦君居住的地方不能住。
另一些讲究就是,哪怕楼氏缴获了秦君的生活用物,例如一些餐具之类,超过身份限制的各种物品一样不能使用。
那些可不是瞎讲究,本来就是设置警戒线,判定有没有不臣之心的标准。
入宫安置妥当。
楼令开始召见在“雍”的核心族人与家臣,一来是亲自进行询问,再则就是进行该有的安抚与鼓励。
说到底就是每年纳赋三个月,与一整年都在服役状态,并且还是一直待在交战前线,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现下正处在古典时代的末期,多得是不能接受全年服役的人,仅从物质上进行激励远远不够,需要楼令这位宗主在情绪上进行安抚。
楼令连续几天接待被召唤来的人,询问前线的事情比较少,不是跟这个人聊以往接触的旧事,便是跟那个人聊他的父辈。
愿意坐下来讲古?讲得还是以前两人的往事,本身就很容易从追忆中拉近彼此的关系。要是上位者玩这一套,得到接见的人知道上位者记得自己就会先激动了。
晋国的各个家族,以前只有楼氏会存在边军,现在加了一个范氏。
这是两个家族都有必须对付的敌人,开启战争之后需要屯驻部队长期对敌,肯定要安排私军戍边。那一些长期待在前线对敌的驻军也就成了边军。
而楼氏建立边军体系最早,经略太原盆地初期的一两千,到现在对上义渠的一两万。
也就是说,自从楼令向外开拓那一年起,楼氏几乎年年都是保持在战争状态之下,尤其是越玩越大了。
一边纳赋参与国战,另一边家族对外开启私战?其实晋国的多数家族都能够办到,尤其是暂时这么搞的郤氏和荀氏。
明明周边的异邦都不强,为什么他们不搞私下的扩张?直白来讲就是,他们瞧不上异邦的栖息地。
范氏对上鲜虞,并不是范氏盯上了鲜虞的地盘,纯粹是鲜虞在支援和鼓动范氏之下的狄人反抗。
既然范氏知道了境内的反抗是什么原因,他们肯定会想着从源头来解决了。
其实,范氏应该感谢楼氏,不单单是楼氏提供怎么来修建兵堡的图纸,还有楼氏支援了一批匠人去实际进行指导。
至于说兵堡推进战术?先贤已经不止一次这么玩,楼氏可不敢居功。
楼令确切知道的事情是郤氏盯上了三戎,不出意外明年就会将征讨三戎定为家族长期执行的战略。
那么,一旦郤氏最后消灭后驱赶走三戎,以地理位置而言,他们就拦在了楼氏从秦地东出的路线上了。
只不过,楼氏可不是前期只窝在秦地,乃至连秦地都无法完全持有的秦国。
只说现如今,楼氏有太原盆地,还掌控了吕梁山谷的通道,真不用非得走渭水沿线东出。
分封之后进入诸雄争锋的格局,不知道要过去多少年。
到那个时候,楼氏与郤氏的关系可能变得一般般,已经变成死敌都有可能。
不止是楼氏与郤氏,其实后面的事情谁现在都说不准,大概率是看国家的现实需要来决定。
“前面不是窥探到秦国要东出吗?”楼令没有忘记这一件事情,只是后面没有了消息。
楼小白正在泡茶。
两父子目前在一座章台的顶上平台。
宫城怎么可以没有章台?
而宫城内的章台大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箭塔用来便于视野开阔进行警戒,另一种则是夯起厚厚地基修建的宫阙。
楼令与楼小白待得章台是前一种。
风在呼啸地吹着,吹得两父子与周边警戒的人衣摆狂拍,发饰不牢靠也让发丝狂舞。
楼小白其实不理解楼令为什么要选章台这种受罪的地方,一边泡茶一边说道:“第一次得到消息是他们从‘冀’出发,后面失去了对他们的踪迹掌握。目前还在寻找阶段。”
“有没有可能是去了楚地?”楼令进行猜测。
楼小白怎么会知道呢。
当时,楚国正在入侵吴国,楚庭派人联络秦廷是为了让秦军干扰秦国。
后面,楚国的都城陷落,也许有楚国贵族联络到已经出发的秦军,请求秦军进入楚地救命。
而秦军走渭水南岸的路线,那一边去楚地只是不好走,并不是不能走。
所以……,并非没有秦军去了楚地的可能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