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临时安置点
终于在发车前五分钟赶上了,买了票,将自己的大包放在腿前面,上车坐了下来。@′咸°/2鱼a看±书?网{{t _更%新_¤u最;全+?d
裹紧了身上的羊皮袄子,戴上帽子。
感受不到寒风,阳光晒在身上是真舒服啊。
这大西北的风,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有了这羊皮袄子,林初夏觉得幸福指数飙升。
这公共汽车不行驶起来还好,这一走起来真是除了挡风玻璃不漏风,哪哪都是风。
最开始不少人还能聊聊天,后来渐渐就都不说话了。
坐在车最后边得沈原和潘思远指着林初夏的背影议论道:“看,人家当地人的羊皮袄子,看着就暖和。”
沈原白了潘思远一眼:“矫情,身体素质太差,以后早起半个小时打军体拳。”
潘思远满脸菜色的抱紧自己的胳膊,斜着身体紧紧靠着沈原,汲取一些温度,不由得白了脸。
汽车晃晃悠悠也就五六十迈的速度,终于是在下午三点多到达了肃南县县城。
肃南县相比较省城,风更大一些,街道和房屋也都更破旧一些。
下了车,就看见一辆武装部的老式吉普车停在不远处,估计是接沈原和潘思远的。
林初夏刚想去打听怎么去明花乡小海子村的时候,看见一个西五十岁的中年人,手上拿着一个木板,左右张望。
仔细看,那木板上写的正是明花乡。¢x¢n*s-p¢7^4¢8,.~c¢o·m/
林初夏背着自己的家当,走了过去,声音脆甜的打着招呼:“大叔,是去明花乡的吗?”
大爷:“是,你是哪个啊?”
“大爷您好,我是林初夏,来自青省,去明花乡投奔亲戚的。”
林初夏说完,大爷的有些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语气也有些激动:“诶呀,是林家丫头吧,我是宋保国,小海子村的村长,之前就收到青省那边的电报,说你要来,没想到是今天啊。”
林初夏想,估计是王厂长怕自己到这边受欺负,所以提前给这边村子里通了气,既然王厂长都给自己铺了路,这边的村长也愿意认这个亲戚,她自然是没什么不愿意的。
于是脆生生的应下:“是,村长叔啊,辛苦您还这么远过来接我。”
说着,从包里掏出两根丰收牌香烟。
这个烟不便宜,但也没那么贵,三毛五分钱一盒,第一次见面,也不适合给太贵的。
“你这丫头,这么客气干什么?”宋保国嘴上说着客气话,可烟却是实打实的收下了。
随后,宋保国接过林初夏手上拎着的一个大包,将人带到了不远处的牛车上。
“丫头,跟大爷坐这牛车上稍微休息一会,还有几个人没接到呢。”
林初夏也没嫌弃,不就是牛车嘛?臭点就臭点吧,也比腿着强。
林初夏坐下后宋保国也没在去那边,而是坐在了车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林初夏聊天。¢微`趣^小!说? \免!费.阅-读¨
“丫头,你过来这边生活想好怎么办了吗?”
林初夏听着好像话里有话:“过日子呗,人家咋过我咋过呗。”
“上个月,你那个姑奶奶去世了,等会先给你安排先去大爷家住行不?”
有些吃惊,毕竟原书倒是没记这一段。所以林初夏没什么别的感觉,来这边主要就是为了祁连山漫山遍野的物资和躲避动荡的。
是否有这个亲戚一点都不重要。
但还是故作有些难过的道:“唉,村长叔,住您家太麻烦了,随便给我找个地方就行。”
一时之间,空气有些安静。
这时,一个大概20多岁的汉子,扛着两个大包袱,后面跟着满脸菜色的两男一女,快步的走了过来。
“爹,俺接到人了,走吧。”汉子一边走一遍对着村长宋保国道。
宋保国对着林初夏介绍道:“这是我大儿子,宋光荣,后面的是过来参加建设的知识青年。”
又看着自己的儿子说说道:“这是你桂花婶子的远房亲戚,林初夏,她爸之前是军医,小时候还给你扎过针呢。”
宋光荣放下手里的东西对着林初夏打招呼:“那就叫我一声光荣大哥吧,走吧,一起回村。”
后面的跟着的两男一女也都做了介绍。
男的高一点的叫周建设,家是胶州的,和林初夏算是半个老乡。
另一个矮一点的男知青叫马有为,家是苏省的。
另外一个女知青叫郑巧云,则是来自沪市。
几人简单的寒暄,算是打过了招呼,宋光荣坐在前面,赶着牛车就出发了。
牛车拉着六个人,和一堆的行李,自然是走的不快。
晃晃悠悠,首接晃悠到了晚上,终于是到达了目的地,小海子村。
这村地处山坳坳里,踏入这片隐匿于山坳的小村落,像是闯进了一幅被岁月尘封的油画。此刻,残阳如血,余晖穿过山峦的缝隙,为整个村子勾勒出一层暖橙色的轮廓。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山,在夕
阳的轻抚下,褪去了白日的冷峻,山顶的积雪泛着柔和的玫瑰色光芒,与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相互映衬,美得令人窒息。
村子不大,错落分布着七八十户人家,两排房屋沿着地势从东向西蜿蜒伸展,像是两条静静蛰伏的巨龙。这些房屋的外墙被岁月染上了斑驳的色彩,土黄色的泥坯与深褐色的瓦片,共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正值晚饭时分,袅袅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悠悠升起,丝丝缕缕,在微风的轻拂下,相互交织、缠绕,逐渐消散在静谧的空气中。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烟熏味、饭菜的香味,混合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那是独属于乡村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以及远处孩童嬉笑玩耍的声音,为这宁静的傍晚增添了几分烟火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质朴而美好的氛围里 。
牛车停在了村口,宋光荣对着三个知青道:“你们的安置点就在村东头,拿上东西我带你们过去吧。”
两个男知青没什么反应,很老实的跟着宋光荣,拿着东西就下了车。
唯一的女知青迟疑了一下有些不满的开口道:“那她呢?我就一个女孩,跟两个男的住我害怕。”
宋光荣看了女知青一眼,语气有些不善的道:“她是我们村的姑娘,自然是去亲戚家,赶紧去,不去晚上吃不上饭没人管。”
林初夏却是拿着自己的东西下来,对着宋光荣和宋保国说:“村长叔,光荣哥,今天太晚了,要不我也先去临时安置点吧。”
林初夏来之前就想过了,亲戚家一旦住进去事情就很麻烦,现在有安置点,正好可以过渡几天。
宋保国想了片刻后道:“那等会你光荣哥去接你来家吃饭,有事明天再说。”
林初夏利索的应下了。
拿着东西,跟着宋光荣往安置点走。
说是安置点,其实就是村里的空房子,简单的打扫收拾了一下。
土坯的三间房,中间是堂屋也是厨房,东西两间,一个住男知青一个住女知青。
两个男知青也很绅士,将大一些的东屋给了女知青,自己将东西搬到了西屋去。
宋光荣见人把东西放好便叫人去拿口粮,顺便带林初夏过去吃饭。
林初夏晚郑巧云一步进屋,发现她己经率先把东西放在了靠边的地方,也就是炕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