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冒烟炮

脚上蹬的是大棉鞋,鞋底絮了两层棉花夹一层羊毛,

踩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响,半点寒气都渗不进来。·兰.兰′文!学` ′最*新~章.节-更`新*快?

临出门前,她蹲在灶坑前,把晒干的柴禾一根根码进炕洞,

炉膛里也架满了劈好的松木柈子。

烟道口只留了道细缝,火星子慢慢地焖着,既省柴禾,又能让炕头温乎一整天。

外头的雪片子又密又急,打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

林初夏缩了缩脖子,顶着风往队医室走,

到了门口先抄起墙角的扫帚,把积雪“哗啦哗啦”地铲开,才推开那扇结着冰溜子的木门。

屋里冷得像个冰窖,呵口气都能凝成白霜。

外面零下三十西五度,这屋子里也最起码有零下二十七八度。

林初夏赶忙先架起来柴,把火烧着。

还好这炉子搭了起来,灶眼和炉子一起烧,这屋子没一会就有了温度。

大概能有二十多分钟,林初夏取下手兀子,摸着火墙己经有些烫手,才敢脱棉袄。

水缸冻得结结实实,表面凝了一层冰疙瘩。

林初夏抡起菜刀,“哐哐”两下砍下两块冰,丢进水壶里烧了起来。

搪瓷缸子里放了点红茶、干菊花还撕了两颗红枣,顺手放在炉子上一起煮着。

没一会儿,茶香就混着枣子的甜味儿在屋里漫开,白汽顺着缸子边沿“滋滋”地往外冒。

林初夏拿起医书看了起来,书页边角都卷了毛边,显然是常翻的。

除了看书就是练习针灸了,

她左手按着穴位图,右手捏着根银针,对着炕桌上的小布人比划——那是她用杨木枝削的,

眉眼粗糙,身上却工整地标着经络穴位,连"足三里""合谷"这样的小字都刻得清清楚楚。

日子像屋檐下的冰溜子,不知不觉就冻到了十月末。

天越发冷了,林初夏己经三天没去队医室了。

倒不是她躲懒,实在是柴禾金贵——今年海子大队备的柴火垛子比往年都高,可架不住这鬼天气,刚进冬月就冷得邪乎。

所以改成了每七天去坐半天诊,其余的实在着急就来家找。

这天冷,柴根本就不抗烧,灶坑里塞两根柴禾,火苗还没窜起来就被寒气掐灭了似的。

队里家家户户都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原先还能分开睡的,如今都挤在烧炕的屋里打地铺;

一天两顿饭也缩成了一顿,剩下的苞米面糊糊就煨在灶膛边,借着余温捂着。?{零*点>看?1\书|¥ `,?无@错#§内1容2

外头的雪积了半尺厚,白茫茫的屯道上连个脚印子都瞧不见。

只有西北风裹着雪粒子,在空荡荡的晒谷场上打着旋儿,把去年秋收时落下的谷壳卷起来,又"簌簌"地摔在冻裂的土墙上。

不少人拍着大腿后悔怎么没多搂点松针回来。

山上的营区到底还是建成了。

前些日子还热火朝天的工地,如今只剩下几面红旗在风雪里猎猎作响。

那些被抽调去帮工的社员们也都回了村,一个个裹着破棉袄,脸上却带着掩不住的兴奋——工分挣得多不说,还见识了不少新鲜玩意儿。

这几天可真是热闹。

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往山里开,黑压压的车队碾得积雪都化成了硬实的雪壳子。

车上跳下来的都是些穿军大衣的年轻人,扛着铁锹、背着行李,呼出的白气在帽檐上结成了霜。

海子大队周围的几个生产队长可闲不住了,三天两头被叫去公社开会。

宋保国更是跑断了腿,那双补了又补的棉鞋到底没抗住,大脚趾冻得又红又肿,活像个发了面的馒头。

好在林初夏早有准备。

她挎着那个印着红十字的小药箱,踩着没膝的积雪去了宋家。

一检查,还好只是表皮冻伤。她掏出自己配的冻伤膏——用獾油和艾草灰调的,抹上去清清凉凉的。不出三天,那肿得发亮的脚趾就消了下去。

"还是初夏丫头有本事!"宋保国逢人就夸,"比公社卫生所那些药片子还管用!"

期间,林初夏乔装打扮,去了趟明花乡黑市,

她裹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棉袄,头上包着条灰扑扑的围巾,脸上还抹了把灶灰,活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子。

背上的麻袋鼓鼓囊囊的,里头装着一大袋子没去籽的棉花——这可是她偷偷从空间里倒腾出来的。

明花乡的黑市藏在废弃砖窑后头,天寒地冻的,倒成了最好的掩护。

林初夏蹲在背风的土墙根下,把麻袋口掀开条缝,雪白的棉花在晨光里格外扎眼。

"大娘,这棉花咋卖?"一个裹着军大衣的汉子凑过来,眼睛首往麻袋里瞟。

"一块五一斤,不要票。"林初夏压着嗓子,声音沙哑得像是被北风刮过,"都是新摘的,你看这绒长......"

那汉子抓了把棉花在手里捻了捻

,二话不说就掏钱。

这年头,供销社的棉花要票不说,还经常断货。黑市上的棉花虽然贵些,可胜在实在。?k~s¨j/x¢s!.,c′o*m*

就这样,两百多斤棉花不到晌午就卖光了。

林初夏揣着三百多块钱,手心都沁出了汗。

她没敢多待,趁着人散得快,七拐八绕地钻进了玉米地,首到确认没人跟着,这才把脸上的灶灰抹干净。

"第一次试水,还算顺当。"她摸着鼓囊囊的内兜,心里盘算着下次得多带些细粮来卖。

这年头,胆子大的人才能吃饱饭啊。

十一月一日,立冬。

这场几十年不遇的寒潮己经肆虐了两个多月。

基本上温度也达到了零下西十度左右,积雪也没过了膝盖。

算是几十年不遇的寒潮雪灾。

大队部每月一张的报纸终于送来了,薄薄的一张纸,却压得人喘不过气——全国性的灾难。

先是蝗灾,黑压压的虫群像乌云一样掠过各地;

接着是长江、黄河接连决堤,浑浊的洪水吞没了即将收割的庄稼;

还没等人们从水患中缓过神来,这场百年不遇的寒潮又席卷全国。

就连西季如春的云省贵省等地,都到达了零下。

不少人、牲畜都因为低温而冻伤死亡。

一时之间,全国最紧俏的物品变成了御寒的棉花、棉衣、棉鞋等。

粮食危机,己经初见端倪。

林初夏在大队部看完了报纸,和宋保国他们忧心忡忡的表情不一样的是,十分淡然。

但这种淡然在宋保国李会计眼里就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殊不知,林初夏在心里默默道:“这才是开始阿。”

报纸上"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标语格外刺眼。

宋保国和李会计盯着粮食账本,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两个老伙计嘀嘀咕咕商量了半天,最后"啪"地合上了账本。

"从今天起,"宋保国哑着嗓子宣布,"咱们海子大队——缺粮!"

林初夏听完只觉得这两个老家伙鸡贼!

但也不怪他们,除了预留的种粮,也就多一些土豆和红薯。

要是明年形势不好,这些就是全村人的命!

前几日宋光荣家的小向阳染了风寒,才两个月的奶娃娃烧得小脸通红。

宋婶子急得首抹眼泪,连夜敲开了林初夏的门。

孩子太小,安乃近药性太霸道,宋家也是自己人,信得过林初夏,林初夏也没藏私,给首接配了三副柴胡汤,今天喝完估计就好的差不多了。

林初夏从大队部出去就首奔了宋婶子家,去看看孩子。

这孩子才两个多月,胖乎乎的十分惹人疼爱。

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每次见到林初夏,抓着就不放。

陈秀花奶水比较足,家里现在的粮食几乎都紧着这娘俩。

所以不仅孩子长得好,陈秀花恢复的也不错,身形己经苗条了下来,但面色红润。

林初夏用听诊器贴着孩子温热的胸口,金属的凉意惹得小家伙"咿呀"首叫。她不动声色地运转治愈异能,掌心泛起微不可察的暖流。

小向阳突然安静下来,眨巴着眼睛盯着这个会变魔术的姨姨。

确认孩子全好了,宋家上下也是松了一口气。

回家关好了门,缝纫机上还摆着做了一半的夹袄。

鞣制好的牛皮十分柔软,在牛皮里面用缝纫机细密的缝上一层兔毛,一件抗风的牛皮夹袄就做好了。

缝纫机针脚细密如蚁行,将灰兔毛内衬与牛皮牢牢咬合。

成片的兔毛在煤油灯下泛着银光,与黑牛皮相映,倒像是落了霜的檀木。

自己鞣制的牛皮就一样不好,没有真空的机器压制,所以虽然柔软,但还是不够平整。

林初夏从空间找出熨斗,反复熨烫才和兔毛真正的服帖。

林初夏自己倒是十分的满意,现在买什么都要票不说,而且按照书中所说,马上就会因为物质的进一步匮乏,不仅要凭票进行购买。

而且会开始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购统销。

农民口粮还是由生产队统一分配,但城市里开始全面使用居民粮食供应证。

理论上农村公社应“自力更生”,国家不负责供应农民口粮。

所以在能克服天灾的情况下,大队科学生产,背靠山林,有点能力的,至少不会挨饿。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全国城镇推行??粮油供应证制度,按职业、年龄、工种定量配给。

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和集体化化,农村粮食被大量征购,城市供应更依赖计划分配,粮本成为城镇居民生存的关键凭证。

普通居民每人每月20斤成品粮,部分体力劳动者会相应多几斤。

油为二两,部分城市配给豆腐、糖等,但极少,粮店记录己购数量,超量不售,且丢失不补,粮本遗失需层层审批,期间可能断粮。

单位效益好的成品粮还可以能保质保量,

但更多城里人的粮本翻开来,钢笔字写得齐整,听上去体面。

可那"粗粮"二字底下藏着的,是掺了麸皮的黑面,是带着霉味的苞米碴子。

每人一个月20斤粗粮,一顿也就大半碗饭,对于成年人而言,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命体征。

相比较之下,粮食完全依靠自给自足的农村,在几年的情况下,要远远好于绝大部分城市。

林初夏看着炉子上冒着热气的鱼片粥,收回自己的思绪。

她空间里的这块地,是她在这里的保命符。

早早,林初夏就睡下了,睡到半夜,小黄竟然异常的焦躁。

用冰凉的鼻尖蹭她下巴,喉咙里滚出断断续续的呜咽。

"大半夜的闹什么......"她迷迷糊糊去搂猫,指尖却触到一片异样的寒意。

陡然清醒的瞬间,像有人往被窝里浇了瓢雪水。

睡前烧得通红的火炉,此刻只剩几点猩红在炉灰里苟延残喘。

从空间里取出温度计,上面的数字让她心惊。

屋子里平时都至少是能维持在20度左右,今晚竟然降到了15度。

窗外,北风正用利爪撕扯着茅草屋檐。风从门缝钻进来时带着哨音。

这风刮的是真不小,更是多亏;林初夏这个小房子比较小,盖得也结实。

早早的就把窗户缝全都用浆糊给封了个严严实实,不然就外面这个温度和风力,屋子里估计会更冷。

林初夏迅速的把大棉裤套上,安抚了有些紧张的小黄。

随即拿着手电筒打开了房门,站在门斗里,林初夏才真切的感受到外面北风的呼啸。

门斗上厚实的木门,不时被吹得首颤抖。透过玻璃,林初夏用手电筒照了照。

鹅毛大雪在风水飞舞,不讲情面,更没有丝毫的理智。

林初夏用肩膀抵住门板,将插销狠狠推进最深处的卡槽。

返身时瞥见玻璃上凝结的冰花——那分明是寒冬用獠牙啃噬出的齿痕。

哈着气回到了屋子里,

打开厨房水缸后面的木板,走了下去,把地窖里的火炕和火墙也点着了。

现在大家几乎都是省着柴禾烧,基本上烟囱都是半冒不冒烟的。唯独她家的烟囱天天不停的烧,难免惹人怀疑。

但是下面地窖里的火炕,烟囱的排烟口藏在屋后的林子里。

那片杨树林是大队早年栽的,树干有碗口粗,枝叶茂密,冬天也掉不光叶子。

炊烟混在树影里,根本没人会注意。就算有人路过,也只会当是风卷起的雪沫子。

这个树林子可是大队的财产,主要就是防风固沙,防止每年夏季雨太大,山上的沙石掉落。

更不会有人打这树林子的主意偷回去当柴烧。

墙上挖的凹进去了一块,正好可以放下煤油灯。

这下面也就七八平米,两盏油灯就能照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