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集:合作共赢
糖龙商途
晨雾还未散尽时,阿竹已站在双生谷的山巅,望着谷中那片日渐兴旺的糖龙工坊。檐角下悬挂的风铃随着山风轻摆,发出清脆的响声,倒像是在为这门古老技艺的新生伴奏。
"该让糖龙走出山谷了。"温如霜捧着刚装订好的账簿从石阶上走来,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近半年的收支,"上个月光是原材料就比去年贵了三成,再不想办法拓宽门路,怕是撑不住这么多学徒的开销。"
风痕正蹲在工坊前的青石板上打磨铜制模具,闻言直起身时,指尖还沾着金属碎屑:"昨天城里最大的玩具商派人来了,说想把糖龙做成布偶。"他将磨得锃亮的模具举到阳光下,龙鳞的纹路在石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只是那商人眼里只有利字,我怕......"
"怕他们把龙的脊梁做弯了?"阿竹转过身,鬓角的银丝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些年她教过的学徒能从谷口排到山外,可真正能领悟糖龙神韵的不过十之一二。她接过温如霜手中的账簿,指腹抚过那些歪斜的墨迹——那是村小学的孩子们帮着誊写的,"不如我们自己去会会那位商人。"
三日后的城中商会里,红木长桌两端气氛微妙。玩具商张老板捻着锃亮的金表链,看着玻璃展柜里盘旋的糖龙:"阿竹姑娘,不是我泼冷水。这糖捏的玩意儿好看是好看,可孩子们哪有耐心捧着?"他朝身后的伙计扬下巴,"把样品呈上来。"
锦盒里铺着丝绒的布偶龙立刻吸引了温如霜的目光。那玩偶通体用明黄色绒布缝制,眼珠是两颗玻璃纽扣,只是龙角被做成了圆滚滚的模样,倒像是头温顺的绵羊。
"您看,"张老板得意地晃晃玩偶的尾巴,"这样摔不碎、咬不坏,三个月就能铺满全城货柜。"
风痕的拳头在袖中攥得发白,却被阿竹按住手背。她从行囊里取出个巴掌大的糖龙,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琥珀色的糖身上,鳞片的纹路里仿佛流转着溪水:"张老板见过会引来清泉的布偶吗?"
话音未落,窗外忽然传来孩童的惊呼。众人涌到窗边,只见商会门前那口枯了三年的老井竟冒出了汩汩清水,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围着井台欢呼。张老板瞠目结舌地看着阿竹手中的糖龙,喉结上下滚动着:"这......这是......"
"糖龙不是普通的玩意儿。"温如霜翻开随身携带的古籍,泛黄的纸页上印着朱红的龙纹,"它是活的传承,是能唤醒土地记忆的精灵。"
最终敲定的合作方案里,阿竹坚持要在每个玩偶的标签上绣上"双生谷监制"的字样。第一批糖龙布偶下线那天,风痕特意带着模具去了工厂。当看到机器冲压出的龙鳞纹路与古法糖龙分毫不差时,他忽然明白阿竹的用意——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困在谷中的孤芳自赏。
布偶上市恰逢年节,城里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个。有天阿竹路过街角的杂货铺,听见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奶声奶气地向同伴炫耀:"你看我的糖龙有七片逆鳞,书上说这样的龙能带来好运气呢。"
而此时的温如霜正坐在锦绣庄的花梨木桌前,与设计师们讨论新一季的衣衫。她铺开的宣纸上,用朱砂勾勒的龙纹正蜿蜒过衣袖:"龙颈处的云纹要用苏绣的虚实针,这样在阳光下才会有流动感。"
一旁的设计师小王忍不住咋舌:"温老师,这工艺也太复杂了,成本会很高的。"
"你看这糖龙的尾巴,"温如霜指着案上的糖制品,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糖身,在白纸上投下斑斓的光晕,"古法熬糖要经过七次火候变化,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软。好的手艺从来不怕费功夫。"
首批糖龙主题的旗袍上市那天,店门前排起的长队绕了三圈。穿月白旗袍的姑娘站在镜前,龙纹在转身时仿佛活了过来,引得围观者阵阵惊叹。有位海外归来的老太太抚摸着袖口的云纹,眼眶微红:"小时候外婆给我讲过糖龙的故事,说咱们中国人的骨头,就该像龙脊那样挺得笔直。"
合作带来的收益被源源不断地运回双生谷。阿竹用这笔钱翻新了传习所,新砌的窑炉能同时容纳二十个学徒熬糖;风痕走遍山野,找到了三种能替代珍稀原料的植物,还编了本《乡土糖材图谱》;温如霜则在谷口盖了座糖龙博物馆,玻璃展柜里,不同年代的糖龙制品在灯光下静静陈列。
入秋后的第一个集市日,张老板带着最新款的糖龙拼图来到谷中。木质拼图的每一块都雕刻着不同的龙纹,拼完整后会呈现出双生谷的全貌。孩子们围坐在银杏树下,一边拼拼图一边听阿竹讲糖龙引来溪流的故事,金黄的落叶落在拼图上,倒像是给龙身镀了层金。
"阿竹姑娘,下个月的糖龙文化节,"张老板递过份策划案,"我们想在广场上搭个巨型糖龙模型,用十万块拼图拼起来,怎么样?"
风痕正在不远处教孩子们吹糖珠,听见这话回头笑道:"不如让孩子们自己熬糖做装饰,让糖龙真正属于每个人。"
温如霜恰好从博物馆出来,手里捧着件新做好的童装,靛蓝的布面上,用彩线绣着卡通化的糖龙:"我已经和孤儿院约好了,文化节那天,让孩子们穿上自己设计的糖龙服饰。"
阿竹望着谷中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初到山谷时的情景。那时山洞里的糖龙传承册蒙着厚厚的灰尘,如今却在无数人手中焕发新生。她伸手接住片飘落的银杏叶,叶面上的纹路竟与糖龙的鳞片有几分相似。
"你们看,"她举起树叶笑道,"大地早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了。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把技艺锁进盒子里,而是让它像溪水一样,流淌进每个人的生活里。"
夜幕降临时,传习所的灯还亮着。新收的学徒们围坐在熬糖锅前,看阿竹演示"龙抬头"的手法。琥珀色的糖液在竹棍上渐渐成型,随着手腕转动,龙首缓缓抬起,在灯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
窗外,满载着糖龙玩具和服饰的马车正驶离双生谷,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像是在为这门古老技艺的新生,奏响悠的歌谣。而更远的地方,城市广场上的工人已经开始搭建脚手架,准备迎接那座由千万双手共同创造的糖龙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