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的条件(一)(283)
赡养的条件(一)
周志强放下手机,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父亲又在电话里说腰疼得厉害,一个人在家连口热饭都吃不上。他抬头望向厨房,妻子林淑芬正在准备晚餐,锅铲碰撞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
"淑芬,咱们得谈谈。"周志强走进厨房,顺手接过妻子手中的菜篮。
林淑芬头也不抬,继续翻炒着锅里的青菜:"又是你爸的事吧?"
"嗯,他最近身体越来越差,我想..."周志强斟酌着词句,"能不能接他来家里住段时间?"
锅铲停顿了一瞬,又继续翻动。林淑芬关掉火,转身面对丈夫,脸上看不出喜怒:"你打算让他住多久?"
"可能...长期?"周志强试探地说,"毕竟他一个人住老房子,我们都不放心。"
厨房陷入沉默,只有抽油烟机的嗡嗡声。林淑芬解下围裙,走出厨房:"叫上你姐和你弟,周末来家里开个会吧。"
周志强松了口气,至少她没有直接拒绝。
周六上午,周家三姐弟陆续到来。大姐周梅带着十岁的儿子,一进门就让儿子叫舅舅舅妈;二姐周芳独自前来,一身职业装,说是下午还要回公司加班;弟弟周志勇最后到,手里提着两箱牛奶,说是给老人的营养品。
林淑芬给每人倒了茶,客厅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周志强清了清嗓子:"今天叫大家来,是想商量爸的养老问题。他年纪大了,一个人住实在让人不放心。"
大姐周梅立刻接话:"是啊,上周我去看他,发现他冰箱里全是剩菜,都发霉了也不知道扔。"
"我每个月都给他打钱,"二姐周芳推了推眼镜,"但他舍不得花,总说留着给我们。"
弟弟周志勇挠挠头:"我工作太忙,去看他的次数确实少了..."
林淑芬放下茶杯,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如果让爸来我们家住,我有几个条件。"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她。周志强有些意外,妻子之前没说要提条件。
"第一,其他兄弟姐妹必须给生活费,每户每月200元,扣除爸的吃饭花费后,剩余的给他当零花钱。"
大姐周梅皱起眉头:"200块?我老公厂里效益不好,这个月工资都拖了..."
"第二,"林淑芬继续道,仿佛没听见大姐的话,"过年过节要来探望,每人至少每月来一次。实在来不了,起码要打电话或视频。"
二姐周芳面露难色:"我经常出差,这个频率可能..."
"第三,可能会让爸帮忙晾衣服、扫地等轻松家务,这不是指使老人干活,大家不要有意见。"
弟弟周志勇点头:"应该的,爸活动一下对身体也好。"
林淑芬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第四,如果爸生病住院,费用平摊,不能指望任何一家全出。照顾不过来时,大家要轮流搭把手。"
"第五,爸如果想去谁家住几天,不能拒绝。伙食费从每月凑的钱里出。"
"第六,有什么意见当面说,现场解决,不能在背后指点,破坏亲情。"
"第七,接爸出去玩或吃饭要提前打招呼,避免大家找不到人着急。"
"第八,"林淑芬看向丈夫,"照顾爸不能全靠我,志强也要出力。"
客厅里一片寂静。周志强没想到妻子会列出这么详细的条款,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大姐周梅先开口:"淑芬,你这是把我们当外人了?爸是大家的爸,怎么还谈条件..."
"正因为是大家的爸,"林淑芬平静地说,"所以责任也要大家分担。我和志强可以负责日常照顾,但其他方面需要你们配合。"
二姐周芳若有所思:"其实淑芬说得有道理,这样明确分工反而能避免以后的矛盾。"
"我同意嫂子的意见,"弟弟周志勇表态,"200块不多,我每月按时给。"
大姐周梅脸色不太好看:"你们工资高当然觉得不多,我家..."
"大姐,"林淑芬打断她,"如果实在困难,可以少给点,但其他条件必须遵守。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要大家都有参与感。"
周志强终于找到插话的机会:"淑芬考虑得很周全,这样确实能避免以后扯皮。爸年纪大了,我们需要一个长期方案。"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经过反复讨论,大姐同意每月出150元,二姐承诺尽量每月探望,弟弟主动提出可以多承担一些医疗费用。林淑芬的八项条件最终被全盘接受,只是做了些微调。
送走兄弟姐妹后,周志强长舒一口气:"谢谢你,淑芬。"
林淑芬收拾着茶杯,淡淡道:"别谢太早,执行起来才知道会怎样。你大姐明显不情愿,你二姐工作忙,你弟虽然态度好但粗心大意。"
"至少有了个开始,"周志强帮妻子擦桌子,"明天我就去接爸。"
第二天下午,周志强把父亲从老房子接来。周父今年七十六岁,背有些驼,走路需要拄拐杖。他拎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常用药。
"爸,您就住这间,"林淑芬推开客房的门,"床单被套都是新的,卫生间在隔壁,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周父站在门口,有些局促:"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住几天就回去。"
"您就安心住下,"周志强接过父亲的包,"这里就是您家。"
晚饭时,周父只夹面前的青菜,林淑芬给他盛了碗排骨汤:"爸,多喝点汤,补钙。"
周父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吃不了这么多..."
"您别客气,"林淑芬把汤推到他面前,"从今天起,您就是我们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了。"
周志强看着妻子和父亲,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也许事情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难。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个月还没结束,问题就开始出现。
大姐周梅只转了100元生活费,发微信说儿子补习班交费,下个月补上。二姐周芳出差两周,只在家庭群里发了几条问候信息。弟弟周志勇倒是按时转了钱,但一次都没来看望父亲。
更让林淑芬不满的是,她发现周父偷偷把脏衣服都洗了,还每天早起扫地。
"爸,这些不用您做,"林淑芬抢过扫把,"您休息就好。"
周父讪讪地笑:"闲着也是闲着,活动活动筋骨..."
晚上,林淑芬对周志强抱怨:"你姐弟几个根本没把约定当回事。你爸也是,好像生怕给我们添麻烦,什么都抢着做。"
周志强安抚道:"刚开始需要适应,我会再提醒他们。"
第二天,周志强在家庭群里发了条消息:"提醒大家遵守约定,特别是探望爸的事。他总问起你们。"
大姐回复:"知道了,这周末带明明去看爷爷。"二姐发了个抱歉的表情:"项目收尾,下周一准去。"弟弟则直接转了300元:"这月多给100,算补偿。"
林淑芬看着手机冷笑:"钱能代替陪伴吗?你爸最想见的是他们,不是钱。"
周志强无言以对。他注意到父亲最近话变少了,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发呆。
周末,大姐如约带着儿子来了,但只待了半小时就说要赶去补习班。周父把早就准备好的玩具车塞给孙子,眼里满是不舍。
"爷爷再见!"孩子蹦跳着走了,周父站在门口,直到电梯门关闭还望着那个方向。
林淑芬看在眼里,晚饭时特意做了周父爱吃的红烧鱼。周父却只吃了小半碗饭就说饱了。
"爸,您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周志强关切地问。
周父摇摇头:"没有,就是...想老房子了。明天我能回去看看吗?"
周志强和林淑芬交换了个眼神。林淑芬说:"当然可以,我陪您去。"
"不用不用,"周父急忙说,"我自己能行,就回去拿点东西..."
第二天周志强上班前,发现父亲已经出门了。他给林淑芬发了条信息,林淑芬回复说让老人自己活动也好。
然而到了下午三点,周父还没回来。林淑芬开始担心,打电话却无人接听。她急忙联系周志强,两人分头寻找。
周志强赶到老房子,发现门锁着。邻居说上午看到周父来过,但中午就离开了。他心急如焚,在家庭群里发了寻人消息。
大姐立刻打来电话:"怎么回事?爸不见了?"
二姐发了一连串消息:"报警了吗?最后一次在哪出现的?"
弟弟直接开车加入了寻找。
傍晚六点,周志强终于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长椅上找到了父亲。老人手里攥着个布包,正望着跳广场舞的人群发呆。
"爸!"周志强跑过去,"您怎么不接电话?我们都急死了!"
周父如梦初醒,慌忙摸出老年机:"啊,没电了...我就是坐会儿,忘了时间..."
回到家,林淑芬已经通知了其他人。大姐二姐和弟弟都赶了过来,客厅里一片嘈杂。
"爸,您怎么能一个人乱跑?"大姐责备道。
"要是出事怎么办?"二姐语气焦急。
弟弟直接说:"以后要出门必须有人陪着!"
周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不说话。林淑芬端来热茶:"爸,以后想去哪儿告诉我们,陪您一起去。"
周父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我就是...不想总麻烦你们。我还没那么老,能照顾自己..."
家庭群里,林淑芬再次强调了"第七条规定":接父亲外出必须提前告知。这次没人再有异议。
夜深人静时,周志强听见父亲房间有动静。他轻轻推开门,看见父亲正对着全家福抹眼泪。
"爸..."周志强走过去。
周父慌忙擦干眼泪:"吵醒你了?我就是...看看照片。"
周志强在父亲身边坐下,照片上是五年前母亲还在世时拍的全家福。
"我想你妈了,"周父轻声说,"也想以前热热闹闹的家。现在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成了累赘..."
"您怎么会是累赘?"周志强握住父亲粗糙的手,"我们是一家人。"
周父叹了口气:"淑芬是个好媳妇,提的那些要求都合理。是我...不适应。"
周志强突然明白了父亲的感受。从一家之主变成需要被照顾的对象,这种落差太大了。
"爸,明天我休息,咱们去钓鱼吧,就咱俩。"周志强提议。
周父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好啊,我好久没钓鱼了..."
第二天,父子俩真的去了郊外钓鱼。周父精神明显好了许多,甚至哼起了小曲。回家时,林淑芬已经准备好了晚饭,还特意做了周父钓的鱼。
晚上,周志强对林淑芬说:"我想我们可能忽略了爸的感受。他需要的不仅是生活照顾,还有尊严和归属感。"
林淑芬沉思片刻:"你说得对。那些规定是为了公平,但亲情不能只靠条款维系。"
第二天,林淑芬主动找周父聊天,请他帮忙择菜,还询问他老房子的花该怎么养护。周父的话渐渐多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
周志强再次在家庭群里发消息,这次不是提醒义务,而是分享父亲钓鱼的照片和近况。大姐回复说下周末全家来吃饭,二姐承诺带父亲去听京剧,弟弟则说要请父亲去新开的茶楼。
那天晚上,周父在饭桌上主动说:"明天我想包饺子,淑芬,能帮我准备材料吗?"
林淑芬笑了:"当然,爸。咱们全家一起包。"
周志强看着这一幕,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挑战,但只要全家人齐心协力,总能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