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的条件(五)(287)
赡养的条件(五)
周父的七十七岁生日前一周,林淑芬在整理老人房间时,发现了一个黑色皮面笔记本。本子已经很旧了,边角磨得发白,但保存得很平整。她无意中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人名、电话和简短备注,字迹工整有力,显然是多年前写的。
"在看什么?"周志强探头问道。
林淑芬把本子递给他:"爸的通讯录,好详细。"
周志强翻了几页,眼睛渐渐睁大:"这哪是通讯录,这是爸一辈子的关系网啊!"他指着一行字念道,"'老李,货运车队,1989年帮其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这是给大姐夫介绍工作的那个老同学。"
林淑芬凑过去看,发现几乎每个名字后面都有类似备注。有"曾借钱给他度过难关",有"帮忙介绍过对象",还有"其父住院曾协助安排床位"等等。
"爸这辈子帮过这么多人..."林淑芬轻声道。
周志强若有所思:"难怪他说'树老根多'..."
当天晚饭后,周志强拿出笔记本递给父亲:"爸,这是您的宝贝吧?淑芬整理房间时发现的。"
周父眼睛一亮,用不太灵活的右手接过本子,像抚摸老朋友一样抚过封面:"还以为...丢了..."
"爸,您记这些是为了..."周志强试探地问。
周父慢慢翻开本子,停在某一页:"人老了...就剩这些关系了..."他指着一个名字,"这是...芳芳现在合作的那个...他父亲...当年和我...一个车间..."
林淑芬和周志强对视一眼,恍然大悟。原来二姐周芳重新获得的那位大客户,竟是父亲多年前种下的善缘。
"爸,您怎么不早说?"周志强问。
周父笑了笑:"说了...就不灵了..."
第二天是周六,大姐周梅来陪父亲。她一进门就兴奋地说:"爸!明明学校要搞义卖活动,他说要卖手工赚的钱给爷爷买康复器材!"
周父听了,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好孩子...别累着..."
周梅帮父亲按摩右手时,犹豫了一下才开口:"爸,老李那个运输队...能不能再帮小明他爸说句话?最近活少了..."
周父点点头,慢慢起身走向书桌,从抽屉里取出那本黑色笔记本。他翻到一页,指着某个名字给女儿看:"你打...这个电话...就说是我...闺女..."
周梅照着号码打过去,对方一听是"周师傅的女儿",态度立刻热情起来。挂掉电话,周梅眼睛发亮:"爸!他说明天就安排小明他爸跑新线路,工资还涨五百!"
周父只是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什么也没说。
中午,林淑芬做了周父爱吃的清蒸鲈鱼。饭桌上,周梅的手机突然响了。她接起来,表情从惊讶变为惊喜:"真的?太好了!谢谢王阿姨!"
挂掉电话,周梅激动地说:"爸!隔壁王阿姨说要介绍她侄女公司来我们小店长期订工作餐!每天二十份!"
林淑芬惊讶地问:"怎么突然有这样的好事?"
周梅脸一红:"我前天顺手帮王阿姨搬了袋米上楼...她说是谢礼..."
周父听了,眼睛微微眯起:"梅啊...这就是...关系..."
下午,二姐周芳带着女儿小雅来了。小雅一进门就扑向周父:"外公!看我做的相册!"
她献宝似的捧出一本手工相册,封面用彩色笔写着"我们一家人"。翻开里面,每一页都贴着家庭成员的照片,旁边还有稚嫩的注释:"舅舅陪外公做康复","妈妈带外公去医院","大姨给外公捶背"...
周父的手微微发抖,一页页慢慢翻看,眼眶渐渐湿润:"好...真好..."
周芳看着父亲和女儿的互动,表情柔和了许多。她把林淑芬拉到一旁,小声说:"嫂子,那个张总...就是爸介绍的客户...今天约我谈长期合作。"
林淑芬笑道:"恭喜啊!看来你工作顺心了?"
周芳点点头,难得地露出疲惫以外的表情:"多亏了爸...我才明白职场不只是拼能力..."她顿了顿,"对了,爸生日快到了,我想请张总他们也来,合适吗?"
"当然好啊,"林淑芬说,"爸肯定高兴。"
周芳看了看正在和外公一起看相册的女儿,声音低了下来:"我以前太专注工作,忽略了家人...是小雅让我明白,有些东西比升职更重要..."
傍晚,弟弟周志勇也来了,这次是一个人。他神秘兮兮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木盒:"爸,看我给您做了什么!"
盒子里是一个精致的象棋盘,棋子都用木头精心雕刻而成。周志勇骄傲地说:"我熬了好几个晚上做的!您不是说原来的棋盘旧了吗?"
周父拿起一个"车"仔细端详,眼里满是惊喜:"手艺...不错..."
周志勇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是丽丽提议的...她说您喜欢下棋..."
"丽丽...好媳妇..."周父拍拍儿子的肩,"你们...和好了?"
周志勇点点头:"多亏您那对金镯子...丽丽说她太任性了..."他压低声音,"其实她早就想来,就是拉不下面子..."
周父微微一笑,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了几个字递给儿子:"给你...老刘家...闺女结婚...订十盒喜糖...丽丽店里..."
周志勇瞪大眼睛:"爸!您连这都安排好了?"
"老刘...工会时的...老同事..."周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孙女...在丽丽常去的...美容院..."
周志勇一把抱住父亲:"爸!您简直是我们的福星!"
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客厅里。周父突然提议开个家庭会议,这让大家都有些意外。
"爸,您有什么想法?"周志强问。
周父慢慢从口袋里掏出那张被孙子明明画得花花绿绿的生日邀请函:"生日...想请...老朋友们..."
林淑芬接过一看,上面除了家人名字,还列了十几个陌生名字,后面都标注着关系:老同事、老邻居、老同学...
"爸,您要请这么多人啊?"林淑芬有些担心老人的身体。
周父却异常坚定:"他们...都帮过你们...该谢谢..."
周芳拿过名单看了看,突然指着一个名字:"爸!这不是我们公司大老板的父亲吗?您认识他?"
周父点点头:"当年...一起下乡..."
全家人震惊地面面相觑。周志强突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爸是想把他的'老根'介绍给我们?"
周父欣慰地笑了:"树老...根多...人老...关系多..."
家庭会议一直开到很晚。大家商量着生日宴的细节,谁负责联系酒店,谁准备节目,谁接送老人...气氛热烈而和谐,再没有最初的算计和推诿。
最后,周父慢慢站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这个...给明明...和小雅..."
周梅接过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张存折,开户名分别是明明和小雅,每张存了一万元。
"爸!这..."周梅和周芳同时惊呼。
"教育基金..."周父摆摆手,制止了女儿们的推辞,"我...用不上..."
林淑芬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自己父亲生前说过的话:"老人就像一棵老树,看似枯朽,实则根系深广,仍能荫庇后人。"
第二天一早,明明和小雅就来了。两个孩子一左一右围着周父,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事。明明展示他为义卖做的木工小汽车,小雅则背诵新学的古诗给外公听。
林淑芬在厨房准备水果,听到客厅里传来周父难得的笑声。她探头一看,老人正用不太灵活的右手帮孙子调整木车车轮,脸上洋溢着久违的活力。
"孩子们真是爸的开心果。"周志强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
林淑芬点点头:"明明和小雅比我们懂得怎么让爸高兴。"
中午,周父的老朋友李叔来访。他是听说了生日宴的事,特意来帮忙联络其他老同志的。看着两位老人坐在阳台上喝茶叙旧,林淑芬不禁感叹:"爸这些老朋友,感情真好啊。"
周志强若有所思:"我小时候,爸经常帮邻居修水管、搬重物...那时候不懂他为什么总爱管闲事...现在明白了,那是他在扎根。"
生日前一天,全家人忙得团团转。大姐周梅负责装饰场地,二姐周芳安排餐饮,弟弟周志勇准备音响设备,林淑芬和周志强则负责照顾周父和接待客人。
周父却显得异常平静,坐在沙发上看着大家忙进忙出。他悄悄把周志强叫到身边,递给他一张纸条:"这个...给淑芬..."
周志强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地址和联系方式:"这是?"
"淑芬父亲...的老战友..."周父轻声说,"他开的...养生馆...需要供货..."
原来林淑芬的父亲早逝,生前和周父是好友。周志强没想到,父亲连儿媳娘家的事也记挂在心上。
"爸..."周志强喉头有些发紧,"您别操心这么多了..."
周父摇摇头:"趁我...还记得..."
生日当天,酒店宴会厅装饰得温馨而不失庄重。大厅中央挂着大大的"寿"字,周围是全家福和周父各个时期的照片。明明和小雅站在门口当迎宾,给每位客人发一朵小红花。
最先到的是周父的老同事们,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见面就热络地握手拥抱,互相调侃谁的白头发更多。接着是周家的亲戚和老邻居们,最后是几位看起来像企业老板的中年人——正是周芳和周志勇的潜在客户。
宴会开始后,周志强作为长子致辞。他声音哽咽地讲述了父亲这一生如何默默帮助他人,如今又如何在病中仍心系子女。台下不少老人听得频频点头,有的还抹起了眼泪。
轮到周父讲话时,老人坚持要自己站起来。他环视全场,目光在每个子女、孙辈和老朋友脸上停留片刻。
"谢谢...大家..."周父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老了...但看到孩子们...团结...就放心了..."
明明和小雅突然跑上台,一左一右扶住外公。明明大声说:"爷爷,我们要表演节目!"
音乐响起,两个孩子开始表演排练好的歌舞《家和万事兴》。稚嫩的歌声中,周家的成年人们不约而同走上台,跟着节奏拍手合唱。最后,连周父也在搀扶下站起来,轻轻摇摆身体。
台下,周父的老朋友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温馨一刻。林淑芬注意到,几位企业老板正和周芳、周志勇热切交谈,不时指向台上的周父,眼中满是敬意。
宴会结束后,周芳兴奋地告诉大家,她拿到了两个大单;周志勇则宣布丽丽的喜糖店获得了一个连锁酒店的年度订单;大姐周梅的小店也被几位老邻居预订了长期团餐。
"爸,您今天可是给我们带来了大福气!"周志勇搂着父亲笑道。
周父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收拾礼物的明明和小雅:"是他们...带来的..."
回家的车上,周父疲惫但满足地靠在座椅上。林淑芬轻声问:"爸,累了吧?"
周父微微摇头,望着窗外闪过的路灯,突然说:"人老了...就像路灯...光亮不大...但能...照一点路...就好..."
周志强从后视镜里看着父亲,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赡养老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双向的滋养。老人用他们一生的智慧和关系网反哺子女,正如树根为枝叶输送养分。
而新一代的能量,就像春风化雨,让这棵家族之树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