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0章
“但你,也激发了星海之心。”
他们不承誓、不服塔,只留下一句话:
“星海执律,会在最黑暗的夜中,指引你一次。”
所有加入者齐聚主塔,四方阵营、各族徽记、术法信条、武力体制全数整合。
圣塔新设“黎光理政局”、“混乱地整顿部”、“精神庇护团”,建立“义军院”、“远客堂”、“黑暗观察司”。
这一日,陈清明走出塔前,举权杖于万人之前,高声说道:
“今日之后,黎光不再是一块营地,不是一方试验场,不是某一派魔塔的私土。”
“黎光,是火种。”
“是为那些曾在混乱中苟延、却仍相信光明的人点燃的第一道希望。”
“你们皆为黎光的奠基者,是未来编年史中第一章的书写者!”
“你们将不是军队——”
“你们,是秩序先锋,是黑夜中的燃焰。”
号角响彻天穹,万火并燃。
这一刻,混乱之地数十万年不见的“统一意志”首次出现。
不是恐惧,不是神秘,不是术法。
是人的觉醒。
人的意志,人的誓言,人的自我点燃。
“今天这一幕……究竟是我意志的抉择,还是宿命长河中早已注定的必然?”
无人得知答案,但愿意追问的人,已站在历史交汇点上。
“若我所走之路,皆源于……自由的意愿,那么‘宿命’只是对意志的映照;可若一切皆为注定,那么至少……我在此刻,仍在选择。”
表面是一个关于英雄选择与命运安排的二元命题,实则是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终极质问,是一次穿透神、人、道、虚空的哲学纵深考掘——
在自由意志(libertas arbitrii)视角下,陈清明“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是主体之抉择。他非为神所奴、非为命所编,只因“我思,故我行”。
他点燃火炬,是因为他“欲”之、“愿”之、“信”之。
他不是被历史推向黎光圣塔,而是他在漫长时间流中,自我凝结了选择的意志。若非如此,他与一只顺水漂流的木板何异?其“建塔”、“立义”、“驭混沌”皆不过是偶然运算后的幻影。
在康德伦理学框架下,他之所以值得称为“人”,而非“物”,正是因为他有可能说“不”——若他能对命运说“我偏不从”,他便拥有了道德性自由。
于是自由意志派站起身来,大声疾呼:“不是命运推着他去燃灯,而是他在黑暗中决意燃灯。”
若从斯宾诺莎、斯多葛派、甚至印度吠檀多视角观之,“自我决定”本身,是一种幻觉(maya)。
陈清明选择踏入混乱之地,但是否早在他诞生那一刻,其“灵魂程序”已然被宿命之网织好?
他是父母、文明、信仰、前史、语言系统、认知维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果积淀的“结果”;
他所有的“选择”不过是那道巨大命运河流中,一滴水的短暂涌动;
他的愤怒、牺牲、觉醒,只是系统的参数运转;
他构建黎光塔,不是因为“想构建”,而是因为宇宙代码在这帧时间片上,需要一个“光之抵抗点”。
宿命论不否认他伟大,但剥夺他为“主语”的地位。
他是壮丽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不是剧本的作者。
尼采在此摇头冷笑,奥古斯丁却温柔叹息他们一个高呼“永恒轮回”、一个喟叹“预定救赎”。
而神秘主义宗教则说:“你是宿命之叶,也是真理之种。你只是忘了自己不是你。”
萨特与加缪会将这场“塔之建立”视为一个荒诞行为的反抗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