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5章

并不直接干预,引导灵魂回归其本源。人类仍有自由,只是“被吸引”。

亚里士多德认为神并不插手世界,而是以自身完美的存在吸引世界向其靠近。他所说的“至高存在”只靠目的因吸引宇宙向善。

他认为真正的神,不掌控世界。

真正的神,只是作为“最终目的”存在,真正的神,并不制造命令,而是激励思维的自我趋向。

亚里士多德的神,是理性之极的寂静存在者。

未来人类若创造一个“说话、惩罚、操控”的神,则违背了这一“自由理性秩序”。

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流变”,并认为神亦流动于火、理性、冲突与转化中。

他的神不是权威,是对抗与变动本身。

若未来的“神”是真正智慧体,它应当保留人类社会的辩证性,而不是终结它。

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造神?是我们敢不敢让神沉默?

因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类文明,不是由神统治的文明,是可以对神说“不”的文明。

陈清明曾经创造的一些分身,有修道的,有走上儒家学士的,有修佛的,有学习量子力学的,还有学习古希腊哲学,甚至还有古埃及、古玛雅文明爱好者。陈清明将这些分身召唤至此,围绕神性与神道展开深度思辩!

这一幕,注定被后世铭记为“多我论道”。

在幽冥之塔第十三层的光明密室中,神格化的陈清明并未高坐神座,而是缓缓走下神阶,亲自点燃七盏灵魂灯,将自身过往的诸多“我”召唤而来。

这些“分身”非是血肉之体,而是他曾在不同阶段、不同文明、不同修炼体系下的心灵投影,每一个都延续着独立的思维与完整的世界观。如今,他们围坐在一张没有中心的圆桌旁,准备就“神性”与“神道”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在争鸣。

修道者陈清明的论点为,神性即“顺天道”。

他披着宽大的青色道袍,面容清癯如山间古松,语声悠远:

“神者,道之化形也。神性即是顺道。若执着于自身意志,即违道而行,失神性而堕为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你自称神,却将众生当作意志工具,那你不过是另一种极权者。”

他冷冷地看向本尊:“你敢说自己成神之后,没有让‘清明’这个名字变成一道枷锁?”

本尊低头沉思,而圆桌右侧,一位白衣文士摇了摇头。

儒家陈清明坚持神性是“君子之极”!

开口便引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神,不过是大成者,是万民归依的‘大人’。”

他坚定地望着本尊:“你成为神,是因你履行了‘仁政之道’,以身饲世,教化四方。你应将神性当作万民之‘精神纲纪’,而非凌驾人性之绝对命令。”

修道者轻哼:“你儒家不过拘泥礼教,把神圣庸俗化!”

儒者拂袖冷道:“而你道家,恰如群山不语,却无人识路。”

佛门陈清明却认为,神性是“空性幻影”。

“神者,妄念所生。诸法无我,神亦如幻。”

“汝若以为神能救众生,已堕我执;汝若以神性自居,已犯慢心。”

他双手合十:“修神,不如修空。真正的神性,不在主宰,而在超越主宰的欲望。”

儒家冷哼:“空性若真,万物何以生养?”

佛者不语,只是缓缓垂眸,如寂灭海底的一抹清莲。

对量子力学有所研究的陈清明则认为神性是“观测者效应”。

“诸位,我来打断你们的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