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先盖房子
当时分地工作一启动,村干部们就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权衡的难题。
为了满足村里不同人家的实际需求,村里决定先给那些心里头火烧火燎、急着要盖房子的人家分宅基地。
那些人家,有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正愁着没个像样的房子给儿子娶媳妇呢;
有的则是家里人口增多,原本的小房子实在是住不下这么多人,一家人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所以他们眼巴巴地盼着能分到宅基地,好赶紧把房子盖起来,解决这燃眉之急。
哪怕是一时间没有钱盖房子,把宅基地握在手里也是一种愉悦心情,
另外呢,村里也给一些家里人口不算多,但心里头一直琢磨着换个更好的宅基地的人家分了地。
这些人啊,或许是觉得原来的宅基地位置不太好,交通不方便,或者是周边环境不理想,心里头一直痒痒的,想换个风水宝地。
这次分地,对他们来说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所以也都眼巴巴地盼着能分到合心意的地方。当时的宅基地就是晒麦子的晒麦子的晒场。
不过呢,这宅基地和耕地在本质上其实没啥区别,都是村里宝贵的土地资源。
区别只是在重新分配肖峰家新房子所在那一片闲置的砂砾地的时候,情况就有点特殊了。那一片地啊,放眼望去,全是砂砾,土质差得很,根本不适合种庄稼。
而且地势也不太平整,坑坑洼洼的,盖房子的话,还得花大力气去平整土地,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所以啊,当时很多村民一听说要分这片地,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都不想要。
村干部们没办法,为了能把这片地分出去,只好做了个特殊的决定,就是多给一些面积作为补偿,这才让一些实在没有其他合适选择的人家勉强接受了。
但是肖峰当时就多要了,所以才有了肖峰家宽展的两院房子和盖作坊的地。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眼,一年过去,村里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现在啊,村上打算盖新的房子,这可又是个大事儿。
那些家里旧的宅基地不够用的人家,又开始着急上火了。他们心里头明白,这房子可是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马虎不得。
于是,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跑到村委去登记,打算重新规划自己的一块耕地来盖新房。
这登记规划的过程啊,那可真是琐碎得很。村里隔三岔五就得开会商议,每次开会,会议室里都坐得满满当当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毕竟啊,在农村人眼里,盖房子和种地吃粮那可都是头等大事,一样都不能含糊。种地是为了填饱肚子,有饭吃才能活下去;
盖房子是为了有个安稳的窝,遮风挡雨,让一家人过得舒心。
所以啊,家家户户都得仔细考量,从地块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到周边的配套设施,再到盖房子的成本,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过。
不过呢,好在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可是关系到自家生活的大事,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更不能添乱。
而且啊,对于农村人来说,贷款盖房也是个机不可失的好机会。以前啊,大家手里头都没多少钱,想盖个房子,只能一点点地攒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
现在有了贷款这个途径,虽然要背上一些债务,但好歹能先把房子盖起来,让一家人早日住上新房。不然,可是连借钱都没有地方,毕竟大家都没有钱。
就连之前啊,村里有那么几户兄弟多的人家,听了这个消息,都很积极。
之前他们就像那趴在老树根上不肯挪窝的虫子,心里头一直打着小算盘,担心盖新房会让自己吃尽苦头,便死死赖在老院子里头,一门心思地想着啃老本。
平日里,他们眼巴巴地盼着其他兄弟都搬出去,好让自家能继续舒舒服服地占着那老地方,享受着既有的便利,全然不顾村里的发展和变化。
可如今呢,情况却大不一样了。这一个个兄弟多的人家,就跟约好了似的,全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回到家里,围坐在那张破旧的八仙桌旁,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宅基地的事儿。
他们的老父亲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紧锁,似乎在为这事儿犯愁;
兄弟几个则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的主张要这块地,有的觉得那块地更合适。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权衡,他们最终还是先在自己家里各自分好了自己的宅基地。
在他们心里,只要有点地能盖个房子就行,至于地大点小点,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反正村上大中小的院子都有规划。
他们心里头都盘算得明明白白的。想着等新房盖起来后,自己就可以去砖瓦厂或者陶瓷厂上班了。
那砖瓦厂里,机器轰鸣,当工人上班,工资每月按时领,家里的地也抽时间照顾着,小日子肯定比现在美;
在陶瓷厂里做工,也是一样的上班领工资,听说就要扩建,需要的工人也多,村子里已经去上班的合同工,工资也是很可观的。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工厂里辛勤工作的身影,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笔稳定的工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而且啊,他们还听说了村里打算开荒的消息。要是真能开出一大片荒地来,说不定以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收入呢。
所以啊,大家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地多地少而争得面红耳赤了。
总之啊,这些已婚的人,从家里分出来后,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分到了一家两亩或者三亩地,他们打算在这片地上分出一块盖上一个中院。
很多人想着离开拥挤的老院,拥有自己的中院,有宽敞的院子,能种上几棵果树,到了夏天,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还有几间整齐的屋子,一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还有的人家,分到的地是两亩几分或者一亩多,可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地少。
因为在他们心里,已经对生活有了新的规划。他们想着,以后可以在院子里养上几只鸡,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鸡蛋;
还可以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蔬菜,既绿色又健康。而且啊,他们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工厂上班,增加一份收入。
所以啊,这样一次重新规划宅基地和耕地的事儿,听起来好像特别繁琐,要做的事情一大堆,还得一家一家地去沟通协调,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疼。
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出奇地顺利。村民们都特别配合,大家都盼着能早点把新房盖起来,过上更好的日子呢。
就这样,当早春的风吹过柳坝村的每一寸土地,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这个春天里,一下子迎来了两件轰动全村的大事——开荒和盖房子。
这两件事,可不单单是某一家、某一户的事儿,而是关乎着整个柳坝村未来发展走向的全村大事。
一时间,整个村子就像一锅煮开了的水,热闹得不行。平日里安静的村道,如今来来往往都是忙碌的身影。
村民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铁锹,脚步匆匆地奔走在各个角落。
村里劳动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仿佛每个村民都被这两件大事紧紧地拴住了,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忙碌之中,承受着空前的压力。
不过呢,这毕竟是八十年代。那时候,每家每户的人口可都不少尤其是男丁很多。
走进村里随便一家,都能看到好几个儿子在院子里嬉笑打闹。
有的家庭,大儿子已经长得高高壮壮,能帮着家里干不少重活了;小儿子还在地上咿咿呀呀地学步,可爱极了。
所以啊,柳坝村这个万人大村的名号,那可真不是虚的。村里人多力量大,遇到这两件大事,虽然压力不小,但大家心里也都充满了干劲。
而且这时候,山里还没有完全解冻呢,泥土硬邦邦的,要是在这时候开荒,那可真是难上加难,锄头挖不下去,根本没法深耕。
村干部们经过一番商议,觉得还是先把盖房子的事情搞起来比较靠谱。所以开荒的事情算是认真讨论后,又推迟了日期,都觉得头一年能种上一茬土豆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