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罗马教廷的决定

  不同于阮大铖在北方各国的如鱼得水,出使地中海各国的孙元化,可谓处处碰壁。

  他来罗马的目的,是向教廷解释中国成立了景教会,希望得到教廷认可,授与独立地位。

  但是这种事情前所未有,时任教宗乌尔班八世,不可能允许麾下教区独立——

  为了争夺教权和王权的高低,整个欧洲都在发生大战。

  三十年战争只是刚刚开幕,以后还要再打十几年。

  龙华民通过耶稣会的关系试探后,很快就得知教宗拒绝了他的请求。

  甚至要成立中国教区,从教廷派遣传教士,要求中国教徒必须用教徒礼仪。

  其中就包括禁止祭孔、祭祖等要求,还有管理所有教士。

  这个风声传出,龙华民都觉得太极端。

  他在嘉定会议上虽然反对上帝等翻译,也不允许信徒参加大型隆重的祭祀活动,焚烧纸钱、祈祷与请愿。

  但是对供奉祖先牌位、简单的礼节性祭孔,他却还是允许的。

  如果连这都不允许,天主教根本无法在中国传开。

  他和孙元化商议道:

  “孙特使,现在该怎么办?”

  “如果教廷派出传教士,景教会就麻烦了!”

  孙元化同样有些麻爪,因为他没想到罗马教廷这么顽固不化,对信仰也如此重视。

  此时他才明白皇帝为何一再提醒泰西的宗教氛围和大明不同,不要用中国人的想法看待他们。

  如今皇帝的话应验,他也只能说道:

  “想办法把景教会的事压下来,先以大明的名义,和教宗国建立关系。”

  “能签订规矩条约就签,签不下来就拖着。”

  “但是一定不能让教廷干涉,让他们先无视景教会。”

  龙华民无奈摇头,向孙元化道:

  “拖能拖到什么时候,以后教宗就答应吗?”

  “早知道就不告诉他们这件事,悄悄在中国建景教会。”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还能压下去吗?”

  孙元化摇了摇头,说道:

  “瞒是瞒不住的,不如主动来解释,避免有人挑拨,再无转圜余地。”

  “现在你去告诉耶稣会,景教会仍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团,支持耶稣会在泰西的一切行为。”

  “还有,把预留给教廷的贸易配额,交给耶稣会分配。”

  “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让教廷不能公开与大明决裂,也不得派遣人员干涉。”

  龙华民听到这些要求,虽然觉得为难,却还是点了点头,感觉有把握说服耶稣会。

  耶稣会虽然誓守绝财、绝色、绝意这三愿,却也不会拒绝贸易配额的分配权。

  而耶稣会绝对效忠教宗的立场,也让现在的教宗对他们很信任,这个时代正是耶稣会的鼎盛时期。

  只要耶稣会愿意支持,他们或许无法让教廷承认景教会,但是绝对有能力让教廷无法通过有关中国的决议。

  龙华民带着这个条件,去和耶稣会商谈时,很快获得了他们同意。

  此时的耶稣会,早已从一个修士组织,发展成庞大的国际团体。

  他们在各国的传教活动,需要大量的捐赠支持。

  耶稣会的权势者,也需要贸易配额获得利益。

  龙华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此又欢喜又担心。

  欢喜的是景教会的事情可解,担心的是耶稣会已经没有那么纯粹。

  他们完全效忠教宗的宗旨,还会完全遵守吗?

  以后的教宗,会不会仍旧信任他们?

  对此深表担心,他放下了返回耶稣会的念头,决定还要回大明,建立大明的景教会。

  孙元化最初也有些幻想破灭,但是对宗教到底只是浅信,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转变。

  甚至拿佛道二教和天主教对比,明白罗马教廷,未必比一些寺院藏纳的污垢少。

  许显纯、刘应坤等不信教的,就更不把教宗看得多神圣了。

  在了解到乌尔班八世大肆任用亲族、扩充家族财富后,许显纯询问龙华民道:

  “收买教宗怎么样?”

  “需要多少花费?”

  龙华民眼睛睁得大大,实在没想到许显纯竟然有这个心思。

  这对他来说,完全就是亵渎。

  气得他指着许显纯道:

  “教宗不可能被收买!”

  “这种有公论的事情,他不可能违逆众议。”

  刘应坤则嘿嘿一笑,说道:

  “现在是不敢,以后却未必。”

  “你说,等他老得要死的时候,签个谕令怎么样?”

  “难怪皇爷在我们出发的时候,嘱咐我们不要急。”

  “这件事可能需要几十年,要耐心等待时机。”

  趁着任期结束前签一些平时不方便签署的文件,在后世的选举制国家几乎是明规矩。

  孙元化等人对此不明白,朱由检却是熟知。

  他已经做好了熬死几任教宗的准备,反正被选上的教宗大多是老头子。

  这些人只要有一个愿意在临死前冒险,就能把景教独立的文件签下来。

  然后再通过收买下一任,让教廷对景教独立的事默认。

  此事花费的时间很长,所以大明需要在罗马建立大使馆。

  这就是孙元化的任务了,他以大明使者的身份,向教宗国提出签订和平共处条约。

  基本是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互惠互利这三条,和同日本签订的藩属规矩条约略有不同,大明把教宗国视为同等国家看待。

  也因为此,大明承认教宗国的贵族和教士,并希望教宗国承认大明的贵族和官员。

  这完全是国家之间的交往,并且表现出了善意。

  不过教廷仍旧没有签订这个条约,因为教宗国的根基是宗教,其他的一切都要放在宗教后面。

  有景教会独立这个关键在,大明与教廷虽然没有公开决裂,关系也不可能进一步发展。

  孙元化等人无奈之下,只能专注于其他事情,完成皇帝交代的事项。

  刘应坤被留在罗马,以大明皇帝私人使者的身份,建立大明会馆,在这里打探消息。

  孙元化等人则在龙华民帮助下,搜集皇帝感兴趣的大键琴、提琴等乐器,购买农作物的种子和牲畜,以及印刷机、造币机等机械,寻找伽利略等人。

  ——

  托斯卡纳大公国,佛罗伦萨。

  自从伽利略发现木星卫星,并表示要将大公的名字镌刻于繁星之中后,他就成了美第奇家族的首席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居住在这里。

  孙元化接到的任务有考察佛罗伦萨共和国,对这个国家变成大公国的过程也颇感兴趣。离开罗马之后,很快就抵达佛罗伦萨,拜访伽利略等人。

  伽利略和乌尔班八世是好友,他此时正打算借助这位好友的关系,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对孙元化邀请自己前往大明,自然没有答应。

  不过对于孙元化要花一笔钱购买自己的温度计、望远镜等发明,并且买断他的著作中文翻译出版权。他却非常高兴,喜悦道:

  “大明皇帝真是一位慷慨又尊重知识的君主。”

  “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并且解答问题。”

  对孙元化带来的一些天文问题做出解答,对此略有了解的孙元化,对伽利略非常佩服。再次邀请他道:

  “吾皇很期望伽利略先生到访,说您是真正的学问家。”

  “对于您的有关哥白尼的研究,他认为非常危险。”

  “希望您在受到迫害时,考虑去大明避难。”

  这个邀请实在有些冒昧,伽利略听到后不悦道:

  “教宗已经看过图书的一部分内容,并且表示满意。”

  “我完全认同教宗说的哥白尼学说是一种假说,把它作为纯数学假说来论述。”

  这是他从教宗那里听到的要求,并且根据这些对图书进行了修改。

  他完全不认为出版《对话》有什么麻烦,毕竟已得到教宗同意。

  孙元化也不清楚这件事会给伽利略带来什么麻烦,但他从皇帝那里听到过,伽利略会因为这部书被教廷审判。

  那时就是大明邀请他的机会,等到时候再说。

  现在只是提前留下引子,让伽利略遇到麻烦时能想到大明的邀请。

  留下大明在罗马建立的会馆地址,孙元化又在伽利略的引荐下,从佛罗伦萨的学者手中,抄录有关共和国的资料。

  这件事引起了托斯卡纳大公的注意,时任大公费迪南多二世是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在他父亲科西莫二世去世时只有十岁,所以公国由他的母亲和祖母联合摄政,直到此时也没有完全掌权。

  他对大明搜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资料非常感兴趣,和孙元化见面时询问道:

  “你们为何对共和国感兴趣呢?”

  “难道大明要实行共和制?”

  孙元化向他解释道:

  “大明不实行共和制,但是陛下有意建立议会,希望得到各国议会的情况做参考。”

  “共和制的国家少有,陛下想知道共和制的议会,和君主制的议会有什么区别。”

  费迪南多二世笑道:

  “共和制的议会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一直都有人唱反调。”

  “斗来斗去人们都厌倦了,所以就有了君主。”

  “佛罗伦萨在我的家族统治下,变得更加繁荣。”

  这番话说得孙元化连连点头,认同共和制不如君主制。

  在熟读儒家典籍的他看来,君主制才是正路,什么共和行政,完全都是邪路。

  两人就此交流了很多看法,孙元化还被允许抄录官方资料。

  甚至,在知道大明在南洋等地设立自贸区、欢迎各国商人去贸易后,费迪南多二世还希望美第奇银行能开到大明,在大明的自贸区设分行。

  孙元化对此不敢擅专,表示要回去后请示皇帝。

  美第奇家族却对此很热心,甚至在知道孙元化在采购造币机械后,请他去参观美第奇银行的造币厂。他们发行的货币弗罗林,是欧洲商业的首选货币。

  打制币没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孙元化看到一枚枚硬币在螺旋压力机下制造而出,却是非常赞叹。明白了皇帝为何让他购买造币机械,用这种方法造币。

  虽然螺旋造币机价格昂贵,比手工打制还贵一些。但是它们精美的样式,却让这种硬币仿制很难。

  令朝廷头疼的私钱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购买到造币机械。

  ——

  在完成这些任务后,孙元化带着两条船,和龙华民、许显纯返回大明。

  他们先去的是里斯本,在这里与阮大铖会和。

  得知阮大铖已经在荷兰建立使馆,并且和各国建立关系,孙元化颇有些赧然,觉得没完成皇帝的交代。

  与阮大铖相比,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甚至连使馆都没建立,只建了个会馆。

  这让他隐约意识到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的不同,在一些政策方面,新教国家确实更灵活些。

  来不及细想,孙元化几人听到阮大铖打算留在泰西,顿时更是佩服。因为这块地方,在他们看来完全是遍地蛮夷的异域。

  接过阮大铖递来的奏疏,孙元化道:

  “阮副使放心,本官回去之后,一定会上奏你的功绩。”

  “这些东西也会完完整整地带回大明,不使它们遗漏。”

  阮大铖嘿嘿笑道:

  “其他倒也罢了,但是葛公公挑选的泰西淑女,还有招揽的画师,一定要让他们分开坐。”

  “避免出现意外,都到不了大明。”

  说着,他还特意提点了一下,已经把这些人分成几拨,分散到几条船上。

  尤其是伦勃朗和另一位擅长肖像画的弗朗斯,被要求分开乘坐。阮大铖道:

  “这个伦勃朗,是皇上点名要的。”

  “那个弗朗斯虽然不怎么知名,但他的肖像画得不错。”

  “有一幅《吉普赛女郎》,笑容有点像《蒙娜丽莎》。”

  “陛下若是见到了,一定会很喜欢。”

  (佛朗斯·哈尔斯,吉普赛女郎,1629)

  这是他招募画师为贵族女子画肖像时,应募来的画家。

  阮大铖在看到他的作品后就买了下来,并极力邀请他去大明。

  弗朗斯·哈尔斯一直穷困潦倒,在他开出的优厚待遇下,答应去大明工作。

  甚至还带上一个学画的儿子,作为助手过去。

  阮大铖对这个人同样很重视,因为这是他招募的人才。

  特意让他与伦勃朗分开坐,免得一起在海上遇海难。

  其它搜集来的种子、牲畜等也是如此,被分散在要回去的三条船上。

  孙元化率领船队,跟随去果阿的葡萄牙商人,向着大明回返。

  请收藏本站:www.7d0770.sbs。笔趣阁手机版:m.7d0770.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