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不甘心的关宁军


海州大捷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

朱由检收到前线胜利的消息,简直欣喜若狂。

因为他从此战确信:建虏对大明已经毫无威胁,大明必然能取得辽东之战的胜利!

“训练不到三月的新兵,就能在京营士官的带领下获胜。”

“建虏现在对大明已经没有多少威胁,只是在等待覆灭而已!”

“杨嘉谟打得好啊!朕要给他封爵位!”

激动地来回踱步,朱由检脱口而出道。

纵观杨嘉谟这一战,全歼镶红旗是小事。更重要是他面对黄台吉的六个旗主力,以训练不到三月的新军取得胜利。

这意味着朱由检的工业化军队能实现,大明能用同样的办法爆兵,堆兵力都能把把建虏往死里堆。

陕西数百万灾民,都是潜在的可以利用的人力。

所以,朱由检看着简报上提到的田见秀、郝摇旗,当即下旨意道:

“传旨,赐号辽南镇第一独立营红旗营,全军通报他们的在围歼两红旗时立下的功绩。”

“郝摇旗超擢副营长,赐他一面红旗,褒扬他的血气。”

“田见秀、曹变蛟升参将,署理护军和副总兵。”

“杨御蕃擢升总兵,率354旅、红旗营和曹变蛟的第二营,独立组建复汉军。”

“希望他们再接再砺,光复汉家旧地!”

将这一战的功绩最大的将领立刻擢升,继续招揽陕西灾民,充实壮大复汉军——

这个名字,是他从未来历史借鉴的。辛亥革命中光复陕西的起义军,就号称秦陇复汉军。

朱由检希望他们能像那支军队一样,驱除鞑虏,光复汉家旧地。

为此,他还仿照记忆中的军服,亲自为复汉军设计了服饰,使用交领右衽的古朴汉风。

他希望这支受华夷之辨熏陶的军队民族主义更浓重些,对外夷更有血战的勇气。

这个命令传到枢密院,袁可立急忙来劝阻道:

“陛下,正式战报尚未发来,现在封赏太急切些。”

“而且这一战的主将是杨嘉谟,整个辽东的督师是孙承宗。”

“撇过他们封赏其他将领不合适!”

朱由检哈哈笑道:

“杨嘉谟升任辽南提督,率领辽南军和复汉军。”

“孙承宗加封上柱国,职位就不晋升了。你们商议一下,给他和杨嘉谟、杨御蕃等人册封爵位。”

“等正式战报传来,要把军功算仔细。”

袁可立颇是惊讶,没想到皇帝这么大方。

杨嘉谟、杨御蕃封爵他是可以预料的,没想到孙承宗竟然也有一份,而且排在更前。

考虑到自己和孙承宗的关系,他主动为之推让道:

“陛下,两位杨将军可以海州会战封爵,但是孙督师同样封爵,有些缺乏说服力。”

“臣以为不如等辽东之战结束,再评定他的功绩。”

朱由检点头认可,因为他这样说不过是为了安抚关宁军而已。

这一战辽南镇刚练成的新军就打出这样的战绩,关宁军辛苦数月,获得的功劳却连他们的零头都没有,必然让他们心里不舒服——

毕竟在他们看来,若非他们牵制疲敝建虏,辽南镇也打不出的战绩。

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廷必须要重视他们。

封赏孙承宗,就是出于这个考虑。让孙承宗安抚、压制关宁军,避免出现乱子。

现在袁可立帮他推了,那也没有关系。反正要把风声传出去,让关宁军知道朝廷记着他们。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有些可惜。因为辽东之战除了打建虏外,最大的目的就是消耗关宁军。

现在关宁军是消耗了一些,但是却并不多。朝廷仍需要征收辽饷,继续养着他们。

想到这儿,朱由检询问道:

“海州会战胜利后,辽东军队有没有继续进攻的潜力,继续收复失地?”

袁可立考虑了一会儿,说道:

“恐怕不行。”

“辽南镇这一仗消耗不小,储备的弹药用了接近一半。剩下的要用于留守海州,不足以继续进攻。”

“关宁军多是旧军,弹药需求不多。但他们没有战舰的保护,很难继续进攻。”

对关宁军同样不看好,认为他们没有继续进攻的能力。

这已经是多年验证的事情,关宁军立了城寨,就不知如何作战。

他还担心再出现一个赵率教,把关宁军带进沟里去。

朱由检想逼关宁军出战和建虏打消耗,但是思索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现在辽南镇兵力还不多,复汉军更是刚刚准备筹建。

如果因为浪战导致辽东战局大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他决定道:

“让辽东督师孙承宗主持前敌会议,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如果不再打仗,那就留两三万兵马在牛庄、海州一线设防。”

“其他兵马在入冬前撤到海边,准备渡过冬季。”

这是枢密院的既定策略,在冬季辽河无法通航时,把大部分兵力撤到沿海的辽河大营等地,方便从后方运送补给。

前线只保留两三万士兵,守住防线而已。

——

这些命令下达后,辽东前线的将领,顿时充满干劲。

主持海州会战的杨嘉谟就不说了,他已经确定被封爵位,还接替了毛文龙的辽南提督职位。

杨御蕃同样很高兴,因为他凭这一战的功绩,堂堂正正地升任总兵,再也没人能质疑。

尤其是复汉军这个名号,他心里颇为喜欢。因为他的名字就是御蕃,对军中宣扬的华夷之辨很是欢迎。

特别是想到自己这次发迹,源自派田见秀重建复州卫,他感觉自己和“复”字有缘,未来率复汉军能建立更多的功绩。

拍着田见秀的肩膀,杨御蕃道:

“老田,多亏你招募了这么多人,否则辽南镇哪里有出兵的机会。”

“这次你和我一起去复汉军,招兵的事情可还要仰仗你!”

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把田见秀当成复汉军的护军。

将来军政上的事情,就要靠他操办。

田见秀对自己升任参将,同样极为欣喜。

因为他之前担任游击将军已是破格,哪想到短短时日又得到升迁。

此时听到杨御蕃的话,当即咧着嘴巴,拍着胸膛说道:

“将军放心,属下一定全力募兵。”

“陕西现在灾民遍地,这次的战果传出去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当兵。”

这番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根据。

之前辽南招兵的政策,就受到一些灾民的欢迎。只是他们担心打不过建虏,将来无法兑现。

这次海州会战大胜后,牛庄、海城防线完全能够稳固。在这条防线的南面,地都能够分下去。

只要把被分到地的士兵往沧州移民营一拉,田见秀可以确信,会有人蜂拥而来。

得到皇帝赐号的复汉军,绝对更比辽南镇吸引人。

只是辽南镇有辽南四卫作卫所,复汉军却并没有,田见秀询问道:

“复汉军的卫所设在哪?”

“可以分配哪里的土地?”

杨御蕃指着地图说道:

“是在金州卫的北面,辽南半岛东侧。”

“那里沿海有不少平原,原本还有定辽右卫、宽甸六堡存在。”

“这次打下海州后,辽南再无危险。”

“皇上让我们复汉军,率先收复这些。”

这些地方,相比复州卫、盖州卫、海州卫这些熟地,自然是有所不如的。

但是同样地域广阔,有着很多土地供开垦。

田见秀喜不自胜,盘算着能够开辟多少卫。又有些担心地道:

“先前许诺海州会战的有功将士,优先挑选海州土地。”

“现在转去辽南东侧,他们会不会不满意?”

杨御蕃想了一下,觉得确实有可能。

毕竟相比海州卫这边连建虏都在耕种的熟地,辽南东侧的荒地实在不够吸引人。

他在思考之后说道:

“复汉军是新卫所,可以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来。”

“如果有人实在不愿意,那就让他们留在海州卫。”

撇下这件事情,继续道:

“现在最重要的,是和东江领划界。”

“皇上说了,以后辽东是内地,不会分封出去。”

“咱们和东江虽然是友军,却也要防备他们侵占土地。”

显然,这是他最顾虑的一点,也是朝廷急着成立复汉军的原因。

毛文龙显然是不甘为外夷的,或许会图谋辽东的土地做封地。

朝廷防备这一点,先行成立复汉卫。意思也很明确——

这里是汉家疆土,容不得藩属觊觎。

——

不知这些的毛文龙,此时还在辽阳南面的山岭潜伏,准备埋伏建虏。

黄台吉在从海州败退后毫不留恋,一路急往北撤。

毛文龙撒出去的哨探发现建虏踪迹后,急忙派人回报,李九成急切地询问道:

“大帅,打吗?”

“再不打建虏就过去了!”

毛文龙看着两黄旗的旗帜,心里同样想打。

因为这可是黄台吉的核心,军功是普通八旗一点五倍的两黄旗。

如果他能打下来,绝对不会干看着。

只是如今衡量了一下敌人兵力,还有己方不到两千装备火铳的新军,他最终摇了摇头,下令道:

“放两黄旗过去,咱们继续等待。”

不甘心地下令继续潜伏,等待自己能吃掉的军队。

同时命人向崔南伊传信,让攻打辽阳的慈江军,赶紧向山林里撤。

他们佯攻辽阳,本来是准备吃掉建虏的援军,或者从海州北返的军队。

哪想到这支军队太过强大,远超他们的准备。

现在的毛文龙,对海州那边颇有些怨念,认为他们不但没打好,竟然还没有勇气继续追。

——

被毛文龙抱怨的海州各军,绝不是所有人都没有勇气。

在帮助辽南镇清理了海州城,又休整数日之后,不甘心劳而无功的曹文诏,和孙应元商议道:

“建虏仓皇逃窜,咱们是不是追一下?”

“就算追赶不上,也能试试把辽阳拿下来!”

辽阳距离海州,路程不到百里。而且这里以前是辽东都司治所,收复后有重要意义。

孙应元沉吟着道:

“咱们一万人够吗?”

“黄台吉那边,至少有三万建虏,而且将要汇合镶蓝旗。”

曹文诏笑着说道:

“你还担心建虏啊!”

“只要弹药充足,建虏根本没有攻破新军阵型的能力。”

“他敢冲阵就以逸待劳,像之前那样射杀他们。”

这可以说是海州会战带来的效果了,打破了对建虏骑兵的畏惧。

现在聚集海州城的各军,普遍认为建虏没有那么强。只要弹药充足,他们就能胜利。

曹文诏这些日子没少向侄子询问那一战,对于如何应对建虏,已经了然于心。

孙应元在他的鼓动下同样有些心动,因为他同样想建立功勋。

不过他还是有些稳重,向曹文诏道:

“孙督师要来了,还是等督师开了前敌会,再决定要不要追击。”

“如果督师让追,咱们就追上去。”

“不让追就等明年,沿着太子河去打辽阳。”

这是一个成熟的策略,也是孙承宗此时的打算。

在确定新军列阵就不怕建虏后,孙承宗已经决定,明年派新军北上疏通河道,在舰队的保护下一路打到辽阳去。

就像这次疏浚海城河,他们就是在舰队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建虏干扰,顺顺利利地一路过来。

“明年沿河道打辽阳,打下的把握非常大。”

“现在走驿道去辽阳,沿途还有危险。”

对建虏的战斗力还有老印象的孙承宗,不同意曹文诏带一万新军冒险。

在他看来能稳当打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冒险。

只是他这个策略虽对,却忽略了关宁军的心态。

一向以辽东支柱自居的他们,先是被大凌河堡的东宁军抢占了最前线。紧接着又有满桂的东平军,在野战中取得胜利。

这两个倒也罢了,毕竟一个是仗着朝廷倾尽全力打造的堡垒,一个是出自辽东的将帅。

他们没想到的是,朝廷只是从京营调遣三千将士,把陕西灾民、辽东难民训练了三个月,就和原本的辽南镇士兵一起,取得了海州会战的胜利。

这让他们实在不相信,同时怀疑起建虏的战力——

是不是建虏经过几个月的对峙后疲惫不堪,才让辽南镇找到了机会?

他们坚决要求试一试,乘着海州取胜,进攻辽阳一带。(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