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集:文化辩论赛

糖龙之辩:当传统遇见潮流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A大百年礼堂的红漆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礼堂内早已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气息。今天,这里将上演一场特殊的辩论赛——“传统技艺是否该迎合现代审美”,而辩论的焦点,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非遗项目“糖龙技艺”。

主席台上,辩论赛主席、文学院的周教授清了清嗓子,台下的嘈杂声瞬间消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欢迎来到‘思辨杯’高校辩论赛的决赛现场。”周教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来都是文化发展中绕不开的命题。今天,我们就以糖龙技艺为例,探讨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之道。首先,让我们有请正反双方辩手。”

掌声中,正反两方各四位辩手依次起身致意。正方是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队伍,一辩林薇是个眼神明亮的姑娘,嘴角总是带着自信的弧度;反方则由历史学院的学生组成,一辩陈默戴着黑框眼镜,神情沉稳,透着一股书卷气。

“正方观点:传统技艺应该迎合现代审美。”周教授宣布,“反方观点:传统技艺不应迎合现代审美。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正方一辩立论,时间三分钟。”

林薇深吸一口气,拿起话筒:“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传统技艺应该迎合现代审美。理由有三:第一,从传播角度看,现代审美是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以糖龙技艺为例,其繁复的制作工艺和传统造型固然精美,但对当下习惯了快节奏、视觉冲击的年轻人来说,难免显得距离遥远。正如第440集提到的,学生作品展中的‘现代糖龙飞天图’之所以能被博物馆收藏,正是因为它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想象,让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她顿了顿,语速平稳:“第二,迎合不等于抛弃。我们所说的迎合,是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对形式、载体进行创新。就像第449集里,糕点师与传承人合作开发的‘茉莉龙’‘柑橘龙’,既守住了糖龙的制作精髓,又通过味觉创新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第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如果一味固守传统,不与时代对话,技艺很可能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糖龙从古代祭祀用品到如今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的过程。因此,我方坚信,传统技艺应当迎合现代审美,才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三分钟刚到,计时员敲响了提示音。林薇从容收尾,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感谢正方一辩的精彩发言。”周教授看向反方,“有请反方一辩立论,时间三分钟。”

陈默推了推眼镜,声音清晰而有力:“谢谢主席,对方辩友的观点看似有理,实则混淆了‘创新’与‘迎合’的概念。我方认为,传统技艺不应迎合现代审美。首先,‘迎合’意味着放弃自身内核,屈从于短期的流行趋势。糖龙技艺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比如第437集提到的‘糖龙祈年’古籍记载,以及双生谷的传说。这些内涵,恰恰是现代审美容易忽略的部分。”

他抬眼望向观众:“其次,传统技艺的价值,正在于其与现代的‘差异性’。当我们在第443集看到糖龙入选国家级非遗时,感动我们的,是它身上那份不被时代洪流淹没的独特性。如果为了迎合现代审美而刻意改变,比如简化工序、改变原料,就像第451集老传承人担忧的那样,最终会让技艺失去灵魂。最后,真正的传承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非削足适履。第452集将技艺分为‘古法级’和‘创意级’,正是为了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与‘迎合’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方坚持,传统技艺不应迎合现代审美,守护根脉,才能让传承走得更远。”

陈默的发言逻辑严密,同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驳论、盘问环节,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愈发激烈。正方二辩引用第454集95后传承人用短视频传播糖龙的案例,说明迎合现代传播方式(即现代审美的一部分)带来的良好效果;反方二辩则反驳,短视频传播的是技艺本身,而非改变技艺去迎合,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自由辩论环节更是高潮迭起。

“对方辩友说不应迎合,那请问,第448集将糖龙曲线美融入城市雕塑,不正是对现代审美需求的回应吗?”正方三辩追问。

“这是创新,不是迎合!”反方三辩立刻反击,“雕塑是糖龙文化的延伸,而非改变糖龙本身的制作技艺。就像第468集社区博物馆里的作品,无论造型如何变化,核心的熬糖、塑形技艺从未改变。”

“那第449集的味觉创新呢?加入花香果香,不就是为了迎合现代人对口味的追求吗?”

“这是拓展应用场景,而非改变技艺本质!传统糖龙可观赏,创新后可食用,这是进步,但绝非迎合。如果为了迎合而放弃传统原料的药用价值,那才是舍本逐末,正如第483集提到的研究成果,传统原料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

“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本质’,可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本质再珍贵又有何用?第481集提到的传承人断层问题,不正是因为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吗?”

“断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非不迎合现代审美。第494集那位独居山区的老传承人,他拒绝商业化,却用一生守护着祭祀糖龙的技艺,这种坚守难道不值得尊重吗?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靠迎合得来的。”

双方引经据典,从糖龙的历史渊源到当代实践,从技艺本身到文化意义,争得面红耳赤,台下观众也看得热血沸腾,不时为精彩的论点鼓掌叫好。

最后是总结陈词环节。

反方四辩首先发言,她梳理了反方的核心观点:“……我们从不反对创新,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迎合而失去自我。糖龙技艺的‘根’,是那些古籍记载的智慧,是传承人口中的传说,是一代代匠人坚守的工序。就像第500集《向新而生》中所说,‘守护文化根脉’是前提,‘保持创新开放’是路径。但前提永远不能动摇,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随后,正方四辩总结:“……对方辩友将‘迎合’等同于‘抛弃内核’,这是对我方观点的误读。我们所说的迎合,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技艺。就像第490集那位意大利传承人制作的‘威尼斯糖龙’,它融入了当地文化,却依然是糖龙。这说明,传统技艺可以在迎合中保持本色,甚至焕发新的光彩。”

当最后一位辩手说完,全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无论是正反双方的精彩辩论,还是糖龙技艺本身的魅力,都让在场的每个人深受触动。

周教授走上台,示意大家安静:“非常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这场辩论,与其说是一场对抗,不如说是一次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深度探讨。”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其实,‘是否迎合现代审美’的背后,是‘守正’与‘创新’如何平衡的命题。糖龙技艺的发展历程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他微微一笑,声音温和而有力:“正如第440集辩论赛后达成的共识:根脉不变,形式多元。传统技艺的核心精髓,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基因,必须坚守;而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则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迎合,是为了守住灵魂;善创新,是为了延续生命。这,或许就是传统技艺在当代最好的生存之道。”

话音刚落,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持久。辩手们相互握手致意,脸上带着释然的笑容。他们都明白,这场辩论没有失败者,因为他们共同探讨的,是如何让像糖龙这样的传统技艺,在时代的长河中,既不失本色,又能破浪前行。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就像那些正在被传承、被创新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阳光下,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